金秋時節,稻谷飄香,禾谷滿倉。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安徽考察時強調,構建現代糧食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建設江淮糧倉,扛牢糧食保供責任。這為安徽農業農村現代化工作指明了方向,也為全國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按下“快進鍵”。
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建設糧食強國的現實選擇。近年來,我國糧食生產成就舉世矚目,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上。不過也應看到,我國糧食大而不強,糧食生產面臨著耕地資源緊張、生態環境惡化、氣候變化等嚴峻挑戰,增產難度越來越大。優質糧食供給不足,種糧比較效益低、農民增收難。糧食生產基礎依然薄弱,問題品種研發能力不強,現代農機裝備應用不足,農民文化科技素質整體偏低,糧食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高,“怎么種地”問題凸顯。農村勞動力老齡化、人口空心化、農業兼業化問題嚴重,“誰來種地”問題亟待解決。加快構建現代糧食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是有效破解種糧比較效益低、怎么種好地、誰來種地等難題的有效途徑。
構建現代糧食產業體系,可以有效解決種糧比較效益低、農民增收難的問題。近年來,我國糧食產業雖取得不小進步,但仍存在布局分散、產業鏈條短、附加值低、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品質品牌水平低、市場競爭力不強等問題。目前,農村糧食生產和加工分離,農村停留在產業鏈和價值鏈低端,農民處于收入分配的“金字塔”底部,不利于分享產業鏈價值鏈增值收益。應以糧食加工為引擎,推動糧食產業全產業鏈發展,不斷延伸產業鏈,把產業鏈延伸環節更多留在鄉村,把產業增值收益更多留在縣域,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向鄉村流動,不斷提升糧食產業現代化水平,拓展糧食產業增值增效空間,為農民就業增收致富打開新空間。完善企業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參與現代糧食產業發展,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
構建現代糧食生產體系,可以有效解決“怎么種好地”的問題。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2%,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以上,全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4%,標準化農田達到10億畝,糧食生產能力顯著提升,糧食生產方式仍顯落后,良種良機良技良法良田融合不夠,突破性的新品種、新技術仍然偏少,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加劇,增產難度越來越大。應強化科技支撐,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推廣應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提升糧食生產規模化、精細化、智能化、標準化水平,增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推動糧食生產從過去拼資源拼投入的傳統生產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的綠色發展方式轉型,從根本上改變糧食生產依靠人力畜力、靠天吃飯的局面。
構建現代糧食經營體系,還可以有效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應抓好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試點工作,深化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改革,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糧食經營集約化、組織化、規模化、社會化、產業化水平。加快打造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高素質生產經營隊伍,提升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生產經營水平,通過“全托管”“半托管”等方式,增強服務帶動小農戶能力。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提供生產、勞務等居間服務。
今年夏糧增產、早稻豐收,全年糧食有望再獲豐收。各地應增強憂患意識,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以構建“三大體系”為抓手,繼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政策,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推動糧食產業提質增效走上“快車道”,不斷提高糧食安全保障水平,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產業支撐。(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