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山東德州市寧津縣時集鎮越好農牧有限工廠的創業車間,一排排一層層雞籠排列整齊,自動撿蛋機將一枚枚新鮮雞蛋通過傳送帶傳送出來,楊小村村民楊淑玲和幾名工人一起分揀到包裝箱里。當天,這批新鮮雞蛋就運往北京、天津、青島等地。
如今,像越好農牧這樣的企業正在寧津遍地開花,這一變化得益于寧津縣積極探索“村企共建”模式,推進村企“流轉式”“訂單式”“工坊式”“互補式”“入股式”五種共建模式,通過黨建聯建推動產業共興,實現從“村企各自為戰”到“村企聯動發展”轉變,有力帶動村集體增收、農民致富,達成企業、村集體與農民三方共贏。
今年以來,寧津推進村企“訂單式”共建,提升產業輻射效益,引導企業依據自身發展需求和市場形勢,與村莊簽訂農產品訂單。津城街道江淮頭村與山東精誠食品有限公司簽訂共建協議,因地制宜合作開展700畝萬糯2000型玉米種植項目,每畝地每季產值相比傳統玉米增收近600元。
寧津推進村企“工坊式”共建,提升群眾增收效益。大柳鎮李滿村設立藤椅編織共富工坊,公司提供原材料和銷售渠道,工坊負責編織,村里的富余勞動力開始“小閑”變“大忙”,助力村均增收10萬元,人均增收1500元左右。目前,全縣已建成運營“共富工坊”60家,為3052人提供崗位。
面對村內陸續出現的廢棄雞棚、牛棚,黃粉蟲養殖就是新的實踐。寧津推進村企“互補式”共建,提升特色產業效益。保店鎮愛斯特寵物食品養殖基地項目帶動周邊8個村利用總占地16800平方米的16處廢棄雞舍養殖黃粉蟲,以小麥、蔬菜種植產生的麥麩、青菜葉子作為黃粉蟲養殖飼料,極大降低養殖成本。
“越好農牧公司把他們的部分車間拿出來,我們個人或者集體可以以土地、資金、勞動力形式入股經營,公司給我們提供技術和收購訂單,去年我個人以資金入的股,一年到手分紅和銷售的收入能到15萬元以上。”“共富車間”負責人雒艷華說。寧津推進村企“入股式”共建,提升集體經濟效益。時集鎮楊莊村利用60畝閑散土地搭建蛋雞養殖共富車間,帶動村均年增收6.2萬元,人均年增收達3萬余元。(經濟日報記者 王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