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96億斤!今年全國夏糧再獲豐收,比上年增加72.5億斤,增長2.5%。牢固的糧食安全底盤,托穩了經濟社會運行,成為我們統籌發展和安全、贏得主動權和主導權的底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更加豐富,時空領域更加寬廣,內外因素更加復雜。對此,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運用制度威力,以全面深化改革應對風險挑戰沖擊。國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強,經受住了來自政治、經濟、意識形態、自然界等方面的考驗,為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證。
堅持高效統籌——
“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
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備豫不虞,為國常道”“不困在于早慮,不窮在于早豫”……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用典強調要有憂患意識,對可能威脅國家安全的風險挑戰時刻保持警惕。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就《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向全會作說明時,明確指出:“當前,我國面臨對外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對內維護政治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雙重壓力,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而我們的安全工作體制機制還不能適應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需要搭建一個強有力的平臺統籌國家安全工作。”
國家安全委員會,應運而生。這一平臺的職責,正是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
2014年4月15日,在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要求“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
總體國家安全觀系統回答了新時代的中國如何既解決好大國發展進程中面臨的共性安全問題、又處理好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階段面臨的特殊安全問題這個重大時代課題,是我們黨歷史上第一個被確立為國家安全工作指導思想的重大戰略思想。
在總體國家安全觀引領下,維護國家安全工作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
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長臂管轄”機制;完善國家安全政策體系、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國家應急管理體系、重點領域安全保障體系和重要專項協調指揮體系;強化國土、經濟、重大基礎設施、科技、文化、社會、生態、軍事、金融、網絡、人工智能等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完善國家安全力量布局,構建全域聯動、立體高效的國家安全防護體系……內容協調、程序嚴密、配套完備、運行有效的中國特色國家安全制度體系加快形成。
發展和安全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必須高效統籌、同步推進,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動態平衡、相得益彰。
這是勇于突破的戰略謀劃——作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等重大判斷,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作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決策,提出新質生產力概念并作出重大部署。
聚焦于此,全面深化改革從突出問題和關鍵環節入手,重點突破、全面布局,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了澎湃動力。從歷史性地解決絕對貧困問題到有效應對重大自然災害,從穩妥處理突發風險事件到積極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踐一次次證明,錨定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不斷開辟新空間、提供新動能、創造新條件,就能推動中國經濟在高質量發展軌道上行穩致遠。
夯實發展之基——
“保障好初級產品供給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性問題”
“通過!”
2023年12月29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糧食安全保障法,自2024年6月1日起施行。
倉廩實,天下安。在一批改革成果、實踐經驗基礎上,制定糧食安全保障法,對耕地保護利用和糧食生產、儲備、流通、加工、應急、節約等各環節作出系統規定,為糧食安全提供“全鏈條”保障。
善弈者謀勢,善謀者致遠。“對我們這樣一個大國來說,保障好初級產品供給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性問題。”這是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是著眼現實的深刻洞察,更是面向未來的深刻昭示。
初級產品是經濟運行的基石,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須臾離不了初級產品。無論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還是經濟發展必須保持一定增速,對初級產品的需求都還將處于持續上升期。而且,一些初級產品總量有限、不可再生、不可替代,又往往在產業鏈中擁有更強的影響力與話語權。
這就意味著,在復雜嚴峻形勢下統籌發展和安全,尤其要注重初級產品保障安全,端穩兩個“飯碗”,讓“壓艙石”更堅實。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
《關于改革完善體制機制加強糧食儲備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見》《關于實施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的指導意見》《種業振興行動方案》《深化農村改革實施方案》《關于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的指導意見》……在72次中央深改委(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的600多份改革文件中,事關糧食安全的內容是重要組成部分。
10多年來,我們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大力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糧食生產連續穩產增產,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穩更牢,為經濟運行夯實了根基,也為穩預期穩物價提供了重要支撐。2023年,糧食總產量13908億斤,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490公斤,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線,實現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要發展實體經濟,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
能源,被喻為工業的糧食。任何一個國家,如果能源供應主要依賴進口,都會存在巨大風險。更何況,我國富煤貧油少氣,唯有兜住重要能源國內生產自給的戰略底線,才能有效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立足國內多元供應保安全,大力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著力發展非煤能源”;
——“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還原能源商品屬性,構建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市場體系,形成主要由市場決定能源價格的機制,轉變政府對能源的監管方式,建立健全能源法治體系”;
——“要推動建設更加公平公正、均衡普惠、開放共享的全球能源治理體系,為全球能源治理貢獻更多方案”……
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展安全兩件大事,一系列新理念新觀點新要求明確了方向。
從能源領域“放管服”改革取得重大成效,到進一步放寬能源領域外資市場準入、投資主體更加多元;從深入推進發用電計劃有序放開、交易機構獨立規范運行、電力市場建設,到逐步構建起以中長期交易為“壓艙石”、輔助服務市場為“穩定器”、現貨試點為“試驗田”的電力市場體系,我國深化重點能源領域和關鍵環節市場化改革,構建有效競爭的能源市場,正在打通能源發展快車道。煤、油、氣、電、核及可再生能源多輪驅動的能源供應體系基本形成,能源供給保障能力持續提升。
牢牢把握主動——
“切實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中國既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合作的參與者、受益者,也是堅定的維護者、建設者。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以來,中國在全球制造和供應鏈中的重要地位不斷凸顯,制造業規模連續14年位居全球首位,超四成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也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目錄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西班牙環球網站發文稱,“中國制造的數千種基礎產品不可能找到替代供應商”。中國德國商會發布的《2023/2024年度商業信心調查報告》顯示,超九成在華德企計劃繼續在中國開展業務,超過一半的德企計劃增加投資,原因之一是供應鏈完善、創新能力提升。
放眼世界,我們面對的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風起云涌,國際產業分工格局和競爭版圖深刻調整,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出現了本土化、區域化、分散化、短鏈化的趨勢,美歐等經濟體加快出臺制造業回遷計劃又加速了全球供應鏈向本土化布局。
此時,如何打造穩定有韌性的產業鏈供應鏈成了一道必答題。而中國給出的一個解題思路,正是堅定不移推進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實現資本、技術、數據等高效配置;推進投資端改革,推動健全有利于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政策環境,引導投資機構強化逆周期布局,壯大“耐心資本”;加快現代流通重點領域市場化進程,多措并舉維護流通行業公平競爭秩序;不斷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制造業準入全面放開,服務業開放加速推進……我國發揮改革支撐作用,補鏈、固鏈、強鏈、拓鏈、優鏈,確保關鍵領域安全可控,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守牢底線。
數字貿易對提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至關重要。去年年底印發的《全面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高水平制度型開放總體方案》,要求積極對接國際高標準數字貿易規則,聚焦數據跨境流動、數字技術應用、數據開放共享等重點領域深化改革創新。更具引領性和前瞻性的措施,將帶來新的機遇。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備則無患。
在第六屆進博會舉辦期間,全球化智庫(CCG)發布了《人才、創新與產業鏈韌性報告(2023)》。從人才資本、創新資源、產業總體情況、制造業表現、企業活力五個維度總體來看,中國產業鏈韌性在世界主要國家中排名第二;從分項來看,在制造業表現、產業總體情況、企業活力等方面優勢明顯,在人才資本方面暫處弱勢,創新投入仍需持續加強。
改革開放永無止境,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只有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才能有效應對重大風險挑戰,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筑牢安全屏障。
歷史,必將在新的偉大變革中迸發出更加澎湃的力量。(經濟日報記者 牛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