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出一系列重大政策舉措,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以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改革發展,把文化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內容作出戰略部署,把文化體制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以謀劃推進。
組建文化和旅游部,成立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由中宣部統一管理新聞出版和電影工作,組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定不移將文化體制改革引向深入,不斷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
國有文化企業是展現市場活力的主力軍。黨的十八大以來,國有文化企業深化改革,文化生產力和創造力不斷釋放。2023年,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56.47億元,同比增長15.24億元,增幅6.32%;利潤總額18.25億元,同比增長1.59億元,增幅9.55%。《許你萬家燈火》《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歡樂親子營》《大敦煌》等一大批內容精品受到觀眾歡迎和市場青睞;作為國內規模最大、全產業鏈實力最強的國有上市電影企業,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在2023年創作出品37部影片,在國產影片票房前十中占據6席。科幻電影《流浪地球2》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映,掀起了中國科幻電影熱潮,打破多項海內外票房紀錄,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
非公有制文化企業成為我國文化產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2024年全國文化企業30強評選中,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愛奇藝科技有限公司等民營企業榜上有名。這些民營企業不僅在各自的領域內取得了顯著成就,還積極推動文化內容的創新與傳播,為社會帶來了積極影響。
文化體制機制改革變革深、影響大,涉及國有文化資產管理、文藝創作、文藝評獎、媒體融合、新型智庫、文化貿易、文化金融、文化市場和文化財稅等各方面,電影、戲曲、動漫、出版等行業在深化改革中加速成長,不斷向高質量發展目標邁進。
文化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我的阿勒泰》《大江大河》《人世間》等電視劇作引發社會熱議;《只此青綠》《永不消逝的電波》等舞臺作品成為爆款;《雪山大地》《千里江山圖》《繁花》等文學作品獲得茅盾文學獎……這些作品是文化繁榮的成果、產業創新的結晶。
文化產業日益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我國文化產業規模持續擴大,利潤平穩增長,結構不斷優化,文化產業增加值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逐年提高,數字文化產業等新業態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國內外影響力持續攀升。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29515億元,比上年增長8.2%。文化服務業支撐作用增強,文娛休閑行業快速恢復,文化新業態帶動效應明顯。
電影產業加速崛起。2023年,中國電影總票房為549.15億元人民幣,穩居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全年票房過億元影片共73部,其中國產影片50部,票房排名前10位均為國產影片。中國電影在越來越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同時,也越來越深入地影響著世界電影格局。
出版業高質量發展。出版業堅持以內容為王,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大力推進出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出版品牌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方向不斷邁進,品牌國際競爭力顯著提升。
數字賦能文化產業新業態。如今,越來越多景區建起了VR體驗館,讓游客隨時隨地實現沉浸式游覽;高新技術廣泛滲透文化產業的生產、傳播、消費、體驗等各個層面和環節,線上虛擬文化消費和體驗不斷增長……從國家公共文化云平臺、智慧廣電、智慧圖書館、智慧博物館等建設深入推進,到數字文化與影視、旅行等社會場景融合互嵌,數字文化服務能力大大提升。數據顯示,以數字為特征的文化產業營收規模占比超過40%,已成為推動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新引擎”。
人民群眾獲得感顯著增強
人民美好生活少不了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需求。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領域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電影《長津湖》、長篇小說《主角》、電視劇《山海情》、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等一批反映時代呼聲、展現人民奮斗、振奮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文化精品不斷涌現,為人民群眾提供更豐富、更有營養的精神食糧。
公共文化服務實現均等化是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在浙江,包括之江文化中心在內的百億文化設施建設工程順利實施,構建覆蓋全省的“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促進公共文化網絡向基層延伸,建設鄉村博物館、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等“小而美”的覆蓋城鄉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間。在廣西,自治區本級補助31.24億元、拉動地方投資近200億元建設村級綜合文化中心,全區覆蓋率達99.56%,有效提升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目前,全國已建成公共圖書館超3300個,文化館和博物館超1萬家;所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美術館、綜合文化站和90%以上的博物館免費開放。
國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專家委員會委員、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巫志南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步跨入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新階段,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網絡建設突飛猛進,與人民美好生活相適應的公共文化產品生產供給日趨豐富,城鄉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滿意度顯著提升。
更多歷史文化遺產活起來
考古熱、文博熱、非遺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文化遺產保護提升到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高度,下大力氣予以推進,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火起來”“潮起來”。
76.7萬處不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這些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調研考察100多處歷史文化遺產,就文物、考古、非遺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
北京東城,草廠四條胡同青磚灰瓦、曲徑通幽,氤氳著千年古都的深厚文化底蘊;江蘇南京,小西湖片區院落雅致、花草繽紛,成為市民休閑打卡的愜意空間;福建福州,三坊七巷白墻黛瓦、飛檐翹角,軟木畫、牛角梳、油紙傘等民間藝術相映成趣。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相得益彰,成為促進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展的重要途徑。
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侯喜保說,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在城市規劃建設中,既要大膽用現代建筑與設施置換那些缺乏歷史價值的街區,也要高度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中華文明傳播力明顯提升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
彰顯中國形象和大國領袖風采的圖書日益受到海外市場關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之江新語》《擺脫貧困》等一批宣介推廣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展現中華文化獨特魅力的主題圖書走向世界,在宣傳黨的創新理論、激揚人民奮斗實踐、展示中國良好形象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國京劇、昆曲、影視劇等紛紛出海,持續圈粉,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歡樂春節”“四海同春”以及中國文化年(節)等重大文化交流活動類型豐富、形式多樣,以自信開放的姿態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
國產影視劇的海外表現十分亮眼,讓海外觀眾領略了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比如,《人世間》早在拍攝階段就被海外公司看中,聚焦脫貧攻堅的《山海情》在50多個國家和地區播出,《三體》實現國產科幻劇集海外傳播零的突破,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長安三萬里》在海外受到關注……
通過書籍、影視劇、文化交流活動等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得以了解發展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經濟日報記者 姜天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