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要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經濟增長的同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高質量發展中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每年的養老金待遇調整,都會被社會高度關注。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發布通知明確,2024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總體上調3%。
按照規定,國家建立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根據職工平均工資增長、物價上漲情況,適時提高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水平。養老金提高,讓億萬名退休人員共享經濟發展成果,明顯提升了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保待遇水平穩步提高,2023年全國企業退休人員月平均基本養老金比2012年增加1倍。
養老金增長的過程,反映了民生投入和保障的重要原則,也就是要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盡力而為,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求盡全力為群眾謀好事、辦實事,努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近些年來,盡管財政收支矛盾較為突出,但從中央到地方在民生支出上沒有退步,而是持續加大投入力度。從今年預算報告可以看出,“繼續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僅是諸多民生投入中的一項,其他的還有對就業、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的高強度投入。其中,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安排4.29萬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15%。此外,衛生健康支出安排2.28萬億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則達4.14萬億元。可以看出,這些民生支出在財政“總盤子”中占重要位置,體現了黨和政府持續千方百計增進民生福祉,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量力而行,則強調保障和改善民生不能脫離我國現階段發展實際,做那些現實條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讓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重點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設。民生支出的承諾、標準需要科學合理地確定,而不能一味好高騖遠,否則往往只是開空頭支票、畫大餅,造成寅吃卯糧、口惠而實不至的局面。包括調高養老金在內的民生支出,要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統籌需要和可能,建立在經濟發展和財力可持續的基礎之上。近年來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人均財政補助標準等民生支出,也是循序漸進、穩步提高的。當然,在科學合理確定標準的同時,還應加強資金監管、提高資金績效。
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從根本上來說,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經濟增長的同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高質量發展中持續增進民生福祉。通過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多辦順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實事,扎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會越來越強。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曾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