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布的環境司法數據顯示,去年全國法院共受理環境資源一審案件25.9萬件,審結23.2萬件。通過審理一批標志性典型性案件,展現了保護生態環境的法治力量。
生態文明建設目前仍處于關鍵期。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要處理好發展和保護、外因和內因等多重關系,久久為功。中央提出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就是為了保持常態化外部壓力,激發全社會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
要嚴厲打擊生態環境違規違法行為,始終保持高壓態勢。去年,全國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共下達環境行政處罰決定書7.96萬份,罰沒款金額62.7億元。近期,最高檢等部門發布的典型案例中,“環評報告造假入刑第一案”引人注目。一系列重拳出擊,對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形成了有力震懾。
要聚焦重點領域主動作為。相關部門需從“居中裁判”轉變為“能動履職”,延伸環境資源多元治理“觸角”,保障法律實施效果。
要進一步加快構建環保信用監管體系,規范環境治理市場。部分中介服務人員為了賺取所謂“掛靠費”和“簽字費”,將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的資質、簽名等材料提供給無資質人員,制作虛假環境影響報告表。治理亂象,要健全機制、強化監管,促進環保產業和環境服務業健康、規范發展。
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需統籌各領域資源,匯聚各方面力量,全面提升生態環境的精準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水平,共同筑牢生態保護法治屏障。(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李萬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