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這個新提法為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實融合指明了新路徑。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不是簡單相加,而是要通過新技術催生新質生產力,為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帶來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揮出乘數效應。
從“互聯網+”到“智能+”再到“人工智能+”,概念之變體現了時代之變、科技之變。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提“互聯網+”行動計劃,彼時移動互聯網蓬勃發展,迅速融入傳統產業和民生領域,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等新產業、新模式勢頭強勁。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又提出拓展“智能+”,重點在于乘勢而上,靠加速落地的工業互聯網,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人工智能+”,則要用當前火熱的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千行百業,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一個個“+”,是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把握,也是對經濟新動能的敏銳判斷。
為什么是“人工智能+”?因為這是當下全球科技競爭的焦點。ChatGPT仍在不斷演進,Sora又驚艷登場,通用人工智能技術的“車輪”滾滾向前,人工智能大模型邁向規模應用。毋庸置疑,人工智能就是當下那個“最靚的仔”,是重塑全球競爭新格局的關鍵引擎之一。我國人工智能已具備深入賦能的能力。2023年,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5787億元,相關企業數量4482家,產業鏈覆蓋芯片、算法、數據、平臺、應用等上下游關鍵環節,細分領域不斷突破。尤其是,經過多年培育,行業經歷了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進入了人工智能化轉型階段。
“人工智能+”什么?是千行百業,是經濟社會各個領域,是無限可能。比如,人工智能+制造業,能改變制造業生產模式和經濟形態,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實現個性化定制,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人工智能+交通,將打開智慧交通新世界的大門,提供更加敏捷、高效、綠色、安全的出行環境;人工智能+教育,會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提升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培養創新人才。人工智能的發展史也告訴我們,只有賦能千行百業,結合各種場景,才能發揮出更大價值。
“人工智能+”不能止步于加法。在“互聯網+”“智能+”的實踐中,不乏技術、產業“兩張皮”的案例。比如,為了實現“智能+”,企業盲目上馬一套智能系統,投資巨大,但新系統可能長期浮于簡單的連接和設備管理等,或是很難實現行業擴展,甚至出現不好操作、不匹配企業實際情況等問題,不僅無法提升企業競爭力,甚至是在做減法。人工智能要走進企業行業,深入千家萬戶,與具體的業務流程、產品功能等結合,在不同場景中錘煉升級,才能加出現實生產力,進而帶來技術、產業、要素變革,發揮出乘法效應。
用好“人工智能+”是個系統的大工程。夯實技術底座是基礎,要推動大模型算法、框架等基礎性原創性技術突破,提升智能芯片算力水平,強化“根”技術研發。推動行業智能化升級是重點,既要加快制造業全流程智能化,也要拓展特色應用場景,做好試點示范。提升重點產品和裝備智能化水平是關鍵,可發揮大模型強認知、強交互、強生成的特點,促進高端裝備、關鍵軟件、智能終端升級迭代。打造良好的產業生態是方向,需構建起產學研用深度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做好創新支撐。
總而言之,“人工智能+”需要更多投入、更多規范,也承載著更多期待,在我們面前展現的未來世界將超乎想象。 (作者:黃鑫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