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系統持續優化、整體功能持續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不斷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但是,保護、修復綠水青山的錢從哪里來?如何讓綠水青山不斷轉化為金山銀山?這些仍是需要不斷探索解決的問題。
在廈門采訪調研時,許多人不約而同地談到廈門首倡的“四大平衡”規劃投資理念和機制,即就地平衡、積極平衡、緊張平衡和綜合平衡。簡言之,就是在處理發展與保護這對辯證統一關系時,要先科學規劃、謀定后動,然后“小步快走”、滾動發展,最終達成可持續。
在“爛潮灘”上建成寸土寸金的“城市會客廳”五緣灣,在廢棄采石場上建起集聚3600余家軟件與信息服務業相關企業的“軟件花園”……廈門都是這樣做的:邊治理邊建設,邊建設邊招商,邊收益邊再治理,基本做到成片區域修復治理和建設開發過程中,市級財政投資產生的收入和項目平衡用地預計帶來的出讓收入等,能夠動態覆蓋投資成本,實現生態修復治理投資有收益、能回報,形成發展與保護的良性循環。
不止于“四大平衡”機制,36年來,廈門以筼筜湖綜合治理為發端,積極探索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踏上新征程,廈門仍將繼續努力答好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新答卷。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廈門實踐”充分證明,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只有依靠高水平保護才能實現。新時代新征程上,必須把握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辯證統一關系,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積極探索推廣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大幅提升經濟綠色化程度,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讓生態“高顏值”真正帶來經濟高價值、百姓高福祉。 (作者:賀浪莎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