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監管總局近日表示,要實施一批標準穩鏈重大標志性項目,更好發揮標準在產業穩鏈中的作用,加快推動自主技術向自主標準轉化,構建與產業鏈相適配的標準體系。
標準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的紐帶和催化劑。研究表明,標準與合格評定影響了80%的世界貿易。通過建立共同遵循的秩序,標準能夠大幅降低生產和交易成本,成為經濟貿易活動和產業合作最重要的技術基礎和技術規則。
目前我國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僅占國際標準總數的2%左右,這不僅與我國經濟總量第二、貿易總量第一的全球經濟地位不相稱,也難以適應當前國內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尤其是在新興產業領域,標準申報周期過長、標準立項與需求脫節、標準制定難度較大等問題屢見不鮮。我國需要持續加強標準建設,更好發揮標準在產業穩鏈中的作用。
多方協同是關鍵。加快關鍵環節、關鍵領域、關鍵產品的標準研制應用,必須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全鏈條標準化建設,促進產業鏈上下游標準有效銜接。此次,市場監管部門聚焦集成電路、工業機器人、北斗規模應用等重要產業鏈,攻關關鍵環節技術標準,重在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多方協同原則,深入實施團體標準培優計劃和企業標準領跑者制度,培育一批標準創新型企業,引導上下游企業開展技術、專利、標準聯動創新,充分釋放企業活力,讓新技術、新工藝通過標準化盡快產業化。
加快標準“走出去”步伐。深化標準化國際合作交流,就是推動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在更高層次上的深度融合。要進一步加大對國際標準的跟蹤、評估和轉化力度,提高國內標準和國際標準水平一致性程度。拓寬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的領域和范圍,以新興產業和我國優勢特色領域為重點,逐步提高主導制定國際標準的比例。
所謂“得標準者得天下”,莫讓標準成為中企開拓國際市場的絆腳石。期待更多企業和相關部門勇于創造屬于自己的標準,從而突破技術性貿易壁壘,助推我國產品和服務拓展國際市場,以標準增強產業競爭力。(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郭靜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