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這個新詞備受關注。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黑龍江考察時提出,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從中可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
新質生產力是傳統生產力的躍遷升級。生產力是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和生產資料相結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在其中加入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新要素,充分發揮科技創新主導作用,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推動生產力水平實現躍遷升級,將帶來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且生產要素投入少、資源配置效率高、資源環境成本低、經濟社會效益好的新質生產力。總的來說,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發展和科技進步的產物,代表著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是以創新為引擎、以高質量發展為方向的生產力。
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前沿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的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囊括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絕大部分行業。近年來,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速明顯高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是培育壯大新增長點、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動力,將繼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我國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構筑競爭新優勢的關鍵。未來產業代表著科技和產業的發展方向,是科技含量高、綠色發展足、產業關聯強、市場空間大的產業,也是創新技術與多領域深度融合的產業,這些都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特征。需要明確的是,并非所有尚處于萌芽狀態的前沿產業都是未來產業,真正的未來產業是已初步具備未來技術發展趨勢和一定市場規模的產業。比如,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組織開展的2023年未來產業創新任務揭榜掛帥工作,就是面向元宇宙、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通用人工智能4個重點方向,發掘培育一批優勢單位,加速新技術、新產品落地應用。
發展未來產業,需處理好“長期”與“短期”的關系。與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同,未來產業更為前沿,發展成熟度相對較低,產業成長的不確定性更大,培育周期也更長。這種投入大、回報周期長且可能最終面臨停滯甚至淘汰的不確定性,使得未來產業不易吸引傾向于“短平快”的金融資本,也在一些地方較難獲得政策支持。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未來產業本就存在“先天不足”,科技綜合創新能力、科技成果轉化率等有差距,產業核心基礎零部件、核心軟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等受制于人,高端領域人才匱乏,加之后天缺乏成熟經驗和政策引導,發展起來困難重重,更需久久為功。
布局未來產業,應加強統籌規劃,不能一哄而上。發展未來產業不能套用以前針對成熟產業的政策,若過多采用政策補貼、鼓勵,容易導致無序發展、重復投資,造成新的資源浪費。強化頂層設計和整體統籌必不可少,比如,未來產業以顛覆性技術為最大特征,科研基礎雄厚的城市可能更有實力率先布局,再輻射帶動其他相關區域。各地布局未來產業要因地制宜,比如,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更適合布局現代海洋、新材料等產業,而甘肅、陜西等中西部地區,可借助區域航空航天產業基礎優勢,培育航空航天等相關產業。總而言之,要在全球競爭格局中走中國特色的未來產業發展之路,抓大勢、搶先機,堅持發展與規范并重,贏得更大發展主動權。 (作者:黃鑫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