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通絲路向海而生
在福建福州、平潭、廈門等地采訪,記者深刻感受到福建改革求索、敢為人先的勇氣和智慧。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省份,福建自貿試驗區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推進高質量發展方面成績卓越、特色鮮明。
福建在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著力構建大通道、發展大流通、開拓大市場等方面,不遺余力發揮獨特區位和資源優勢,鼓勵大批福建企業勇敢“走出去”,大膽“引進來”,向海而生,不斷成長。
“今年1至5月,福建進出口總額8034.8億元,增長7.2%;出口4723.9億元,增長5.0%;實際使用外資135億元,增長6%,高于全國3.8個百分點。”福建省商務廳二級巡視員余傳富告訴記者。截至5月底,福建自貿試驗區累計新增企業12.7萬戶,注冊資本2.77萬億元,分別是掛牌前的8.2倍和12.4倍。
制度創新是廈門自貿片區的金字招牌。2015年8月16日,海投集團廈門國際班列公司從自貿試驗區海滄鐵路貨站同時開行了廈門—波蘭羅茲、廈門—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國際貨運班列,成為唯一由自貿試驗區開出的中歐班列。不僅如此,8年來,首創“單一窗口+航空物流”模式、實施啟運港退稅政策、開展口岸降本增效集成改革……廈門自貿片區依托先進開放的發展理念、多維有效的政策機制,在全國率先探索推動營商環境建設,深化“放管服”改革,98%的事項實現“一趟不用跑”。平潭自貿片區則探索實施差異化、首創性改革,促進改革與發展深度融合,切實發揮自貿試驗區創新示范引領作用。目前,平潭自貿區率先試點福建國際貿易單一窗口4.0版,平潭口岸進口、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分別壓縮至6小時、1小時以內,通關效率居全國前列。
今年3月,福建還以國務院批復同意在福建省設立中印尼、中菲經貿創新發展示范園區為契機,成功舉辦中印尼“兩國雙園”建設推進大會。目前已梳理完成項目清單、任務清單、責任清單、政策清單,正抓緊編制“兩國雙園”實施方案,全力打造RCEP合作發展示范園區。
“兩國雙園”是我國近年來深化國際合作的新模式,是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舉措。今年以來,中印尼“兩國雙園”簽約不斷,中國(福建)—印尼共建“兩國雙園”暨經貿合作推介會現場累計簽約項目21個、金額達432億元。越來越多企業積極投身跨國產業鏈建設,勝田(福清)食品有限公司首先感受到了中印尼“兩國雙園”建設帶來的發展新機遇。“中印尼‘兩國雙園’產業合作規劃出爐以來,企業間合作愈加火熱。去年,我們聯合印尼三林集團打造的印尼海洋漁業中心首個基地投產,日產量可達50噸。我們將繼續在印尼設立9個漁業分揀中心,進一步聯合形成捕撈、養殖、加工、倉儲一體化的完整產業鏈。”勝田(福清)食品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施捷說。
在中印尼“兩國雙園”建設帶動下,跨境電商的發展也為“一帶一路”發展注入澎湃動能。在2023中國跨境電商交易會上,“閩貨出海”碩果累累。通過對接招商,引進縱騰、泛鼎等跨境電商總部,跨境電商出口額超500億元。
跨境電商發展日新月異,離不開市場與政策的雙輪驅動,這其中不乏“絲路海運”“絲路飛翔”“中歐班列”等標志性工程的身影。
絲路海運國際聯盟秘書長、福建絲路海運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南告訴記者:“目前,以‘絲路海運’命名的航線達100條,通達43個國家和地區的117座港口,累計開行超1萬艘次,完成集裝箱吞吐量超1200萬標箱。未來,希望通過我們的服務貿易連接中國與世界,實現共同發展和提升。”
今年上半年,中歐(廈門)班列也傳來好消息——突破2021年1月以來回程班列“零開行”的局面,監管開行1列俄羅斯回程班列,載有1625噸、貨值約673萬元的書寫紙。回程班列為廈門本地及周邊企業提供了一條便捷的物流通道,也進一步擴大了廈門與俄羅斯的貿易合作品類。“絲路海運”和中歐班列已經成為福建通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重要國際物流通道,大商務、大招商、大口岸、大會展、大流通、大開放、大合作的發展格局正在加速構建中。(經濟日報記者 薛志偉 銀 晟)
自貿港建設全力提速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海南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在歷史同期首次突破千億元,達1151.6億元,同比增長26.4%,增速居全國第四位。
同期,海南跨境資金流動呈穩定增長態勢,全省跨境收支規模達448.3億美元,同比增長41.5%,其中,外匯創新政策成為跨境資金流動的主要動力。
此外,海南3家機場海口美蘭國際機場、三亞鳳凰機場和瓊海博鰲機場的5個封關運作項目建設,跑出海南自貿港建設“加速度”,相關項目基礎設施建設力爭于9月底全面完工。
一個個開放的喜人數據,一幕幕創新的火熱場景,彰顯出海南自貿港建設正在全力提速。
在海南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是中國改革開放重大舉措。近年來,海南搶抓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和自貿港建設重大機遇,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制度創新壓茬推進,朝著建設“世界最高水平開放形態”這一宏偉目標揚帆啟航——以“零關稅、低稅率、簡稅制”和“五自由便利一安全有序流動”為主要特征的180多個自貿港政策文件落地生效;“中國洋浦港”船籍港、“南繁種業”知識產權特區等成為海南獨有創新成果,極簡審批成為全國標桿;海南全島封關運作全面啟動,31個封關硬件項目將在今年年底主體完工……
在海南洋浦國際集裝箱碼頭作業區,記者看到,巨輪靠泊,塔吊忙碌,貨車往來穿梭。隨著洋浦航運產業快速發展,“中國洋浦港”船籍港政策落地實施,洋浦港的船舶數量和吞吐貨物也不斷增多。“《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發布以來,多項改革政策和創新制度在洋浦保稅港區首發首成。”洋浦保稅港區發展局局長張洪光告訴記者。例如,按照建設“中國洋浦港”船籍港的政策安排,中遠海運興旺輪獲簽首張《船舶國籍證書》——國際船舶登記制度成為自貿港最快落地的政策。該政策吸引了在境外注冊的中資船舶回歸,促進航運要素向洋浦集聚,培育現代航運產業集群。截至目前,“中國洋浦港”船籍港累計注冊國際船舶40艘、國際航行船舶總噸位躋身全國第二,洋浦新增航運相關企業超500家。
在位于澄邁的海南生態軟件園,記者看到,這里的科創基地不斷加快對外開放步伐,大力吸引外資外企。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為更好吸引海內外人才,科技城依托自貿港開放政策,聚焦南繁種業和深海科技領域,從多個方面推出科研人才保障措施、開辟人才引進綠色通道。
“依托自貿港開放政策,海南努力打造免稅購物、國際醫療和‘留學海南’三大品牌,承接海外消費回流,積極融入新發展格局。”海南省發改委副主任桂剛介紹。
離島免稅購物是海南旅游消費的“金字招牌”。自2020年7月1日海南離島免稅政策實施至今年6月30日,海關監管離島免稅購物金額1307億元、購物旅客1767萬人次、銷售件數1.75億件,比2017年7月至2020年6月分別增長279%、92.6%、272%。
在“醫療特區”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樂城先行區管理局宣傳部部長、首席新聞官閆路愷拿著一顆2克左右的膠囊狀物體向記者介紹,“這是目前全球最小、最先進的心臟起搏器”。“醫療特區”的“特”,體現在樂城先行區享有特許醫療、特許研究、特許經營、特許國際醫療交流等多項特殊政策。截至目前,樂城先行區引進特許藥械已超過320種,累計使用特許藥械患者3萬余人次。“境外醫療消費正加速向自貿區回流。”閆路愷說。
近段時間,海南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備受考生青睞,不出國門“留學海南”在這里成為現實。“試驗區吸引了20多所國內外名校相繼簽約,打造多元文化融合、多學科融合的一流國際教育體系。”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管理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王臨平介紹。
日前,國務院發文明確,我國將率先在上海、廣東、天津、福建、北京等具備條件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試點對接相關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按照部署,海南自貿港等地將主動對照相關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加大壓力測試力度,更好集聚和配置全球資源,進一步為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探索路徑,為推動加入高標準經貿協定提供實踐支撐,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推進高質量發展,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格局。“海南用實踐證明:海南自由貿易港是全世界的機會,也是每一個人的機會。”海南省委深改辦(自貿港工委辦)副主任李宇飛說。隨著自貿港政策制度落地見效、發展環境持續改善、經營主體不斷聚集,海南必將成為投資興業的熱土。(經濟日報記者 賀浪莎 杜秀萍 潘世鵬 紀文慧 楊 然)
內引外聯敢闖敢試
廣東水聚灣環,江海相融。奔涌而來的滔滔珠江水在此入海,從地圖上看,珠江入海口呈V字形,這里匯聚了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范區和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廣東外貿規模占全國的1/5,連續37年居全國第一位,是開放型經濟的“大V”。
開放,是廣東經濟發展的鮮明底色。這一底色之所以越來越亮,是良好的營商環境為其增光添彩。
“良好的營商環境就像陽光、雨露和土壤,滋養著企業發展。”談起廣東的營商環境,安德里茨首席運營官苗培云這樣感慨。該集團是一家外商獨資公司,總部位于奧地利,為各行業提供領先的設備、技術和服務,他們扎根廣東20多年,不斷加大在中國的投資。
走進深圳國際仲裁院,就如同走進了蓮花的世界,進門處的蓮花雕塑、大會議室墻上的蓮花圖……創設于1983年的仲裁院是改革開放的產物,其使命是幫助中外當事人解決商事糾紛,構建公正、公平、和諧、有序的營商環境。在采訪中,他們不斷提起蓮花:蓮花高潔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他們就是要做最有公信力、讓當事人放心的國際仲裁機構。
“我們的規則與國際接軌,仲裁員來自114個國家和地區,1/3以上的理事來自境外,受理涉外案件覆蓋的國家和地區累計達138個。為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作出了我們的努力。”該院國際合作與發展處處長黃郭勇介紹。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強磁場”“吸金石”。得益于良好的營商環境,廣東實際利用外資規模占全國的1/7,高水平對外開放在這里落地落實。來自廣東省商務廳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5月,廣東新設外商投資企業7736家,同比增長64.2%。
廣東的開放活力不僅表現在營商環境上,也表現在與外界的聯通上。
港口是連接國內外市場的重要樞紐。廣東擁有兩大港口——廣州港、深圳港,以及全球最長的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
在廣州港南沙港區,紅藍相間的巨型岸橋林立,自動駕駛拖車載著集裝箱來回穿梭,港區集江海聯運、海鐵聯運功能于一體。廣州港集團副總經理宋小明說,南沙港區開辟了超過150條國際班輪航線,通達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個港口。越來越多的國際航線將粵港澳大灣區與全球聯通起來,讓經濟增長的動能更加澎湃。
如何讓珠海的魚更鮮活地出現在香港市場?答案是快速通關。作為全國唯一一個與香港、澳門陸路相連的公路口岸,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在全國率先實行客貨車“一站式”查驗,只需“停一次車,提交一次資料”,即可完成查驗。
“大橋開通后,我們的活海魚運到香港只需1小時左右,時間更短了,物流成本更低了。”珠海海淼水產有限公司總經理翁錫鵬介紹,通關的便捷、物流的暢達,讓公司的海產品“搶時”“搶鮮”供應香港市場,今年以來,公司的出口貨值同比增長近150%。
吸引外資、做好外貿僅僅是廣東開放的一個縮影。廣東省商務廳副廳長何軍說,廣東注重打好外貿、外資、外經、外包、外智“五外聯動”組合拳,推動貿易、投資、產業融合發展,擴大能源、資源、消費品等優質產品進口。多因素的組合,使廣東外貿在全國外貿大局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一項項制度創新,一個個特色打造,一次次改革探索……推動著廣東外貿向更高水平邁進。面向未來,可以期待的是,這里定將不斷迸發出新的活力,繼續在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勇毅前行。(經濟日報記者 趙淑蘭 王明昊 秦 悅 武亞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