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324.8萬輛和1323.9萬輛,同比分別增長9.3%和9.8%。不僅實現了產銷雙增長,而且這個增幅遠高于同期GDP的5.5%。
不過,在這光鮮亮眼的數字背后,大多數車企和經銷商依舊覺得日子不好過,甚至非常難受。不少企業老總忍不住吐槽:“現在行業太卷了,卷產品、卷技術、卷價格、卷產業鏈上下游,內卷越發激烈的同時加速外卷,感到很是焦慮。”
車市雙增長與企業實際感受為啥有如此大的“溫差”?首先,中汽協汽車產銷數據中涵蓋了商用車。今年上半年商用車銷量完成197.1萬輛,同比增長15.8%,增量為26.9萬輛;乘用車銷量1126.8萬輛,同比增長8.8%,增量為91.3萬輛。這表明,個人消費購車需求恢復,不如生產資料需求強勁。通常“溫差”是在比較中被感知到的。而當前大多數車企主要以乘用車產品為主,所以普遍難以感受到市場需求的回升。
其次,在有限的乘用車增量中,出口增量又占了大頭,內需依然不足。今年上半年,乘用車出口178萬輛,同比增長88.4%,增量為83.5萬輛。如果扣除出口增量部分,上半年國內乘用車銷量實際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問題在于,出口市場的“狂歡”只屬于上汽、奇瑞、特斯拉、長安、吉利等少數企業,大多數企業是無感的。
再次,今年上半年國內乘用車市場的“基本持平”,是靠殘酷價格戰獲得的。沒有人愿意打價格戰,但為維持市場份額,又不得不跟著打。今年上半年汽車市場價格大戰,幾乎所有廠家都參與了,或明降,或暗補,最終帶來銷量大增的也不多,特別是以燃油車為主的合資企業,反而銷量繼續大幅下滑。因此,企業感到難受也就不難理解。
此外,新能源汽車“增長不盈利”也讓企業感到焦慮。今年上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累計完成378.8萬輛和374.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2.4%和44.1%,市場占有率達到28.3%。按理說,這個增速比預期要高不少。然而,目前在新能源領域里面真正盈利的乘用車企業只有特斯拉和比亞迪。許多大型車企都依靠“盈利不增長”的燃油車來支撐新能源汽車發展,而純粹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尚處于虧損期。“遲遲不能盈利”的焦慮,讓企業倍感迷茫。
觀察汽車產業運行,既要看行業數據變化,也要看企業切身感受。正視客觀存在的這種“溫差”,不僅有利于政府相關部門正確認識產業運行的整體態勢,及時精準、有力有效地出臺政策舉措,穩定市場預期、提振發展信心,也有利于企業在行業發展中更好地找到方位感,從而根據市場新變化,加快戰略目標和市場策略調整,破題高質量發展。
展望下半年,在汽車市場供給過剩與有效需求不足,疊加產業變革的背景下,價格戰并不會因一份“承諾書”而停息,新能源汽車“增長不盈利”和燃油車“盈利不增長”的現象依舊會同時存在。要想縮小“溫差”,企業還需要進行銷量目標與產品結構的調整,加快轉型升級步伐。
不可否認,中國汽車市場總量仍有巨大潛力,但整體上不會持續高增長,而是呈現出緩慢、曲折的增長態勢。這就要求企業在制定銷量目標時要更加務實。現在車企之所以感到“溫差”大,既與產業加速變革有關,也緣于自身定的目標過高。銷量是衡量一家汽車企業表現的最重要指標之一,企業看重這一指標實屬正常。但銷量目標的制定是建立在市場容量和企業實力基礎之上的。在競爭如此激烈的市場,一些企業銷量目標動不動就要增長50%,甚至翻番,怎么可能?今年上半年,沒有一家車企銷量任務完成過半,就很能說明問題。
同時,要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和企業轉型升級。可以預期的是,燃油車銷量持續下跌和新能源汽車銷量快速上升的趨勢仍將延續。面對中國汽車產業變革和市場“變天”雙拐點的到來,企業唯有平衡好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發展關系,把握好兩個賽道的產品投放節奏,才能彼此賦能,在轉型升級中緩解焦慮,縮小“溫差”,以堅實的步伐邁上高質量發展之路。 (作者:楊忠陽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