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內蒙古考察時強調,積極探索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新路徑,加快構建體現內蒙古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資源型地區對于穩定經濟社會運行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意義,其轉型發展不僅關乎一城一地,更深刻影響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色,必須抓實抓好。
我國資源型城市眾多,長期以來,這些城市大多依賴特定資源型產業拉動經濟增長,就業結構、人才結構也趨于單一。不少地區先有礦、后有城,先生產、后生活,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欠賬較多。加之發展減速、生態破壞、接續替代產業不明朗、人口外流嚴重等因素制約,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難度不小。
經濟學中的“資源詛咒”理論,指的就是大量擁有某種不可再生資源的地區反而陷入工業化落后的窘境。如果不能在“因資源而興”之后逐漸轉型,又將因資源枯竭而衰落。跨越這一關口,關鍵在于深化改革、激勵創新,破解制約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矛盾,構建轉型發展的長效機制。其中,產業是基礎,人才是關鍵,有活力的體制機制是保障。
重塑產業體系,要因地制宜。應立足自身特點優勢,尋找體現當地特色、符合發展實際的接續替代產業,制定長遠規劃,而非簡單拋棄原有產業從頭再來。比如,有的地方依托原煤資源延伸產業鏈,發展尼龍等新材料產業,提升產業附加值;還有的地方利用日照天數長、土地遼闊等優勢,轉型發展光伏產業、農產品深加工業,成效顯著。即便難以在短時間內找到轉型路徑,也不要急功近利、盲目跟風。此前,一些資源枯竭型城市一窩蜂發展旅游業,資金消耗不低,收效卻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還是沒有選準適合發展的產業,沒有做足準備就倉促上馬。此外,還要推動產業結構多元化,避免單一結構帶來的風險,實現更有彈性的發展。
廣泛凝聚人才,要優化環境。人才外流、職工轉崗安置,是不少資源型城市轉型中面臨的現實困難。想要解決這些問題,還需進一步優化公共服務,加大社會保障力度。引進創新人才,營造有利于人才創新創造的政策激勵環境、生態宜居環境。通過提供住房補助、福利待遇,完善醫療、教育等資源配套,讓人才愿意來、留得住。要培養本地人才,緊抓國企產業工人這個“人才富礦”,以技能培訓等方式,幫助產業工人順利轉崗。
深化體制改革,要激勵創新。富有活力的體制機制能夠極大激發發展的內生動力,這也是諸多資源型城市的短板。不少資源型城市的市場應變能力、適應能力較低。對此,必須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推動簡政放權向縱深發展;強化市場導向,在國企改革過程中引進戰略投資者,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激發民營經濟活力。要發揮政府投資帶動作用、企業創新主體作用,通過政企校三方協同搭建產學研平臺,引導各類生產要素向接續替代產業創新發展集聚。
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是個全球性難題,對此等不得,也急不得。要保持足夠的信心與耐心,找準轉型方向,構建長效機制,狠抓落實,久久為功,讓更多曾為國家工業化作出巨大貢獻的城市實現新的更大發展。 (作者:金觀平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