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前打擊演出票務市場“黃牛”非法倒票專項整治工作的新聞引起關注。據報道,4月29日和5月13日在京舉行的兩場演唱會前夕,北京多部門聯合行動,抓捕非法倒票擾序人員共20人。
眼下,各地演出市場復蘇回暖,大型演唱會、原創話劇、歌舞劇等接連開票,滋生出各類針對文藝演出等活動的倒賣生意,影響市場健康發展。“黃牛”的出現反映了供求關系中的供給短缺現象。在利益驅動下,“黃牛黨”通過特殊渠道壟斷票源,成為“讓供給短缺資源更稀缺”的推波助瀾者,不僅造成購票難問題,也侵犯了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對演出方也造成利益損失。
對市場亂象,相關部門嚴查狠打正逢其時。但客觀地說,“黃牛”倒票行為存在一定監管難度,一方面表現在“黃牛”在演出現場流動性、隱蔽性強,不易發現管理。另一方面,利用互聯網倒票的“黃牛”仍屬監管盲區,職業“黃牛”在網絡平臺上長期從事倒票活動,以營利為唯一目的,但也確有部分普通觀眾,由于自身原因無法觀看演出,通過網絡平臺轉讓演出票,不以營利為目的,在執法和管理中難以界定二者。
阻斷“黃牛”行為,需要多方合力,標本兼治,構建良好秩序。從管理部門角度而言,執法機關應與演出行業協會、演出場館、賽事主辦方等有關部門加強聯系溝通,研判可能出現的熱門演出活動,掌握“黃牛”活動規律和區域,從而提高打擊的針對性,形成有力震懾。
規范演出市場秩序,不能僅靠事后重拳打擊,更要源頭治理,讓“黃牛”無票可倒。據媒體調查,“黃牛”除了利用專門搶票軟件,還操控著較完整的人工搶票產業鏈,也有一些所謂“內部票”通過各種渠道流出。為此,在開展整治工作的過程中,要對票源開展管理,堵塞非法倒票源頭。近期,一些演出在售票環節探索電子票“實名制+不可轉贈+限時退票”的組合拳,收到良好效果。運用科技手段等技術方式堵住倒票分子的交易空間,這一做法值得探索推廣。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韓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