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第三季度全國“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引起社會關注。在我國就業總體保持穩定、部分群體就業壓力較大的形勢下,某些行業卻存在“缺工”問題,表明就業結構性矛盾需進一步得到重視。
細讀這份排行表,可發現相當一部分“最缺工”職業近些年一直存在招工難題,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人員流動程度相對降低,加大了部分行業招工難度。此次上榜的車工、焊工、縫紉工等生產制造類崗位,以及營銷員、餐廳服務員、家政服務員等社會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類崗位,存在勞動強度較大、工作簡單重復、勞動報酬較低、社會認可度低等現象,對新生代農民工和部分高校畢業生的吸引力不足。
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直播、外賣等相對自主、“不用坐班”的新就業形態快速興起,有些年輕人寧愿選擇靈活就業崗位,也不愿進工廠流水線,傳統制造業和傳統服務業面臨一定的人員分流壓力。
解決相關行業“缺工”問題,需要提高崗位吸引力。一方面,有關行業企業應進一步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和工作條件,以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機制增強“感情留人”的能力;另一方面,應加強技術升級改造,提高生產自動化水平和勞動生產率,在經營業績提升的基礎上,更好地改善員工收入,增強“待遇留人”能力。此外,還需在拓展職業發展前景“事業留人”、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制度留人”等方面下足功夫。
崗位在努力“找人”,人也要積極適應崗位,崗位與人才需要“雙向奔赴”。這次發布的“最缺工”榜單中,有19個屬于專業技術人員職業。現實中,由于專業設置不合理、實習崗位不充分等原因,部分畢業生存在所學知識與社會經濟發展相脫節、與企業需求不匹配等現象。職業院校應進一步加強校企對接,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更好適應市場需要。與此同時,求職者也要不斷學習積累新知識,及時提升自身技能水平,以更好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趨勢,持續增強就業競爭力,爭取成為職場上的“香餑餑”。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馬洪超)
(責任編輯: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