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強,農業必須要強。應加快推進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構建糧食產購儲加銷全產業鏈發展,形成大糧食、大產業、大市場、大流通的高質量發展格局。應充分發揮儲備和進口調節作用,增強糧食宏觀調控能力。
糧食事關國運民生,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這為我國糧食政策指明了方向,給糧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要全方位系統性地審視和解決糧食安全面臨的問題,鍛長板、補短板、強弱項,構建更高水平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為經濟社會發展筑牢底盤,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夯實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全面加強糧食生產、儲備、流通能力建設,有效保障了14億多人的糧食安全,但風險和挑戰仍在。從國際看,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紀疫情影響深遠,逆全球化思潮抬頭,糧食保護主義明顯上升,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從國內看,糧食生產還存在資源環境約束、結構性短缺、區域性不平衡等矛盾。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全方位系統性地解決糧食安全的問題,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有效應對重大風險考驗。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要強。加快農業強國建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科技興農,推動糧食生產從拼人力畜力拼資源拼環境拼消耗的粗放式生產方式向可持續生產方式轉變。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突出抓好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建設,補齊中國式現代化短板。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突出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關鍵,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優化種植結構,加大南方生產地區糧食生產扶持力度,著力破解糧食生產結構性、區域性等矛盾,確保糧食產得出、供得上、供得優。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落實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針對糧食生產效益低、競爭力不強等問題,應加快推進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深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構建糧食產購儲加銷全產業鏈發展,形成大糧食、大產業、大市場、大流通的高質量發展格局。例如,黑龍江、河南、山東、安徽等主產區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不斷做大做強糧食產業,從“大糧倉”變身“大廚房”,從糧食生產大省邁向糧食經濟強省,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更好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針對糧食市場頻繁波動等情況,應強化糧食產購儲加銷協同保障,充分發揮儲備和進口調節作用,增強糧食宏觀調控能力。加快構建與大國地位相符的國家糧食儲備體系,以儲備的確定性來應對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目前,我國推動形成了政府儲備和企業社會責任儲備有機結合、互為補充的糧食儲備格局,儲備實力不斷增強,儲備布局結構優化,嚴懲涉糧腐敗,守護管好“大國糧倉”,確保平時備得足、儲得好,關鍵時刻調得出、用得上。增強全球糧食產業鏈供應鏈風險管理能力,推動糧食進口來源地和品種多元化,確保糧食買得到、運得進。加強糧食宏觀調控,充分發揮糧食儲備“壓艙石”和“穩定器”作用,確保糧食市場平穩運行,既要防止“谷賤傷民”,也要避免“米貴傷民”,真正做到“為耕者謀利,為食者造福”。
我國糧食安全的藍圖已經繪就。只要堅定信心、篤行不怠,黨政同責、上下一心,擼起袖子加油干、風雨無阻向前行,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才能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劉慧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