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為滿足載人航天工程后續飛行任務需要,中國第四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已于近期啟動,將首次在港澳地區選拔載荷專家。載荷專家為專業科研人員,主要負責開展太空實驗及試驗研究、操作和使用太空實驗設備、配合飛行乘組其他航天員開展站務管理等日常工作。這意味著港澳同胞有機會成為“太空人”,與祖國共赴星辰大海。內地科研人員眾多,不乏載荷專家人選,國家緣何要在港澳地區選拔“太空出差”人選?
這一安排體現了國家對香港和澳門的殷切關懷。1999年,承擔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飛行任務的神舟一號就搭載了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的區旗。從2003年我國首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楊利偉到訪港澳開始,國家多次安排航天員和航天專家赴港澳與市民互動,在空航天員為港澳學生舉行“太空授課”,從月球取回的月壤樣品也向港澳科研機構開放,讓港澳同胞共享祖國科技進步的榮光。此次專門在港澳地區選拔載荷專家,讓港澳社會各界進一步認識到國家在各項事業發展中都為港澳留有“一席之地”的關心厚愛。
這一安排體現了國家對港澳科技創新的認可和支持。香港基礎科研實力雄厚,擁有5所世界排名百強大學,建設了16家國家重點實驗室,與世界級大學和科研機構合作建設了28所創新研發實驗室,全港科研人員逾3萬人。香港高校研究團隊曾多次參與國家航天任務,為執行國家月球探測任務的嫦娥三號、四號、五號,以及國家首個執行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等提供支持。澳門的高校也參與了多個國家深空探測重大項目。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港澳科研發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內地科研資金過境港澳使用、大灣區大型科研設施對港澳開放、讓港澳人才更廣泛參與國家科技建設項目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也對港澳年輕學者開放。我國航天科技水平居于世界一流,載荷專家的選拔將進一步提升港澳創新科技發展的信心。
這一安排體現了國家對港澳青年的關愛和期待。載荷專家申請人年齡須介乎30歲至45歲,需要在相關基礎科技學科擁有博士學位,且專業經驗不少于3年,也就是說這是一張面向港澳青年科技人才的“太空門票”。多年來,出于就業路徑的考量,香港學生偏愛經管金融類、工程類、醫學類等專業,對基礎科技學科興趣不大。香港特區政府已經宣布在11所大學及其他科研機構中初步選拔載荷專家,在香港學生中引發強烈反響,他們看到了基礎科技學科的光明前景,看到了報效祖國的用武之地。載荷專家的選拔身高標準中,男性為162厘米至175厘米,女性為160厘米至175厘米,甚至有博士生因為身高超標而調侃“恨自己長高了幾厘米”。澳門科研人士得知選拔載荷專家的消息后,興奮地稱“飛天夢想照進現實”。
港澳地區有句俗話,叫“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可至”。如今,在祖國的懷抱中,不只是惠州行即可至,大灣區行即可至,遼闊內地行即可至,浩渺太空也是行即可至!其中的關鍵只有一個,就是與祖國同行! (劉亮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