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一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共同富裕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二要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各項制度,為共同富裕提供動力和制度保障。對于前者,筆者曾于2021年9月6日在經濟日報發表《科學把握共同富裕與高質量發展的關系》理論文章加以闡述,本文著重談后者。
改革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強大動力
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根本目的是要調整和改變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環節或方面,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讓國家變得更加富強、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正義、讓人民生活變得更加美好。
在40多年的改革開放進程中,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了社會主義發展史上最為輝煌的成就,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踐證明,改革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才能讓中國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才能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新成就。到“十三五”規劃收官之時,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躍上了新的大臺階,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00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美元。2021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14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2萬美元,已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在經濟發展取得如此成就的同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全面從嚴治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政治建設、全面依法治國、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諸方面也都取得了顯著成就。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所有這些,都為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使我們有更充分的現實條件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但也要看到,實現共同富裕還面臨一些挑戰,主要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具體表現為:一是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雖然近年逐年下降,但2021年仍為2.50;二是城鄉居民內部的收入差距較大;三是中等收入群體比重過小;四是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等享有不平衡;五是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和外部環境影響,當前經濟發展還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這說明,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是一項長期任務。在新的征程上,要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更加強大的動力和制度保障。
在改革實踐中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根本目的是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圍繞這樣的目標和目的,要在幾十年改革的基礎上,立足我國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建設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相適應,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證明,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有利于全社會積極性創造性的發揮,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有利于促進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和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需要通過科學的方針政策在實踐中實現。在改革發展實踐中,這些方針政策包括: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允許一部分人靠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同時先富要帶后富、幫后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需要強調的是,在改革發展實踐中進一步貫徹落實好這些方針政策,必須堅持兩點論。在所有制上,既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又要堅持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在分配制度上,既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又要堅持多種分配方式并存。體現在分配政策上,既要堅持按勞分配,又要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因為在多種所有制經濟中,人們對生產要素占有的多少不同,所以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結果難免出現先富后富的問題。為使先富后富的差距不要過大,既要允許一部分地區和個人靠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又要引導先富起來的地區和個人幫助、帶動后富起來的地區和個人,實現共同富裕目標。
在實際工作中,對上述政策的理解不能簡單化和片面化。具體分析,“先富”的政策包括三重含義:一是允許一部分地區和個人先富起來,二是先富起來的前提是靠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三是先富起來的地區和個人要幫助、帶動后富的地區和個人,實現共同富裕。現在要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政策當然要發展完善,但根本原則沒有變,只要靠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無論什么所有制形式,無論個人還是企業,都要受到鼓勵、支持和保護。這里,關鍵是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如果不是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不管富不富,那都是不允許的。至于如何實現先富起來的地區和個人帶動后富的地區和個人,我們已經進行了探索,積累了一些經驗,如,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強化東西部扶貧協作等。近來又提出“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等。對于已有的好經驗要認真總結,以利于在扎實推進共同富裕中更好地運用和進一步完善。對于新提出的“三次分配”,要在實踐中及時研究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積極探索其實現的途徑和方式。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的偉大創造。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促進共同富裕,最主要的是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深化企業改革,增強市場主體活力;深化市場體系和市場機制改革,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宏觀領域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深化企業改革促進共同富裕,最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增強企業活力和搞好初次分配。企業是最主要的市場主體,既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做大“蛋糕”的主力軍,也是通過初次分配分好“蛋糕”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主力軍。市場主體的效益如何、初次分配如何,對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共同富裕至關重要。全面深化企業改革,無疑要分類進行,但目標是要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企業制度,著力探索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實現形式,培育具有活力和創造力的市場主體。要在努力提高企業效益的基礎上,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針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較低的問題,要在初次分配中逐步提高勞動所得的比重,以縮小企業內部分配差距。
深化市場體系和市場機制改革促進共同富裕,最重要的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既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釋放市場潛力、激發發展動力、促進經濟平穩運行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以高質量供給創造和引領需求,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更加暢通,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要圍繞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加快建設高效規范、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制度規則,整頓市場秩序,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特別是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打造統一的要素和資源市場,健全城鄉統一的土地和勞動力市場,加快發展統一的資本市場,加快培育統一的技術和數據市場,建設全國統一的能源市場,培育發展全國統一的生態環境市場,并推進商品和服務市場高水平統一。以人民群眾關心、市場主體關切的領域為重點,著力完善質量和標準體系,著力提高市場運行效率,以調節收入分配,實現公平與效率的統一。
深化宏觀領域改革最重要的是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效率,建設有為政府,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要運用合理科學的結構政策,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促進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通過政府職能轉變,加強宏觀政策調節,合理調節城鄉、區域、不同群體間分配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鼓勵高收入人群和企業更多回報社會。通過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并提高精準性,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整頓收入分配秩序,堅決取締非法收入,依法保護合法收入,合理調節過高收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和各領域配套改革
實現公共產品的公平享有,是縮小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證。要深化公共服務等領域的改革,建立科學的公共政策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關注的民生問題,特別是教育、就業、醫療保障等問題,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在解決這些問題時,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重點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設,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強發展能力創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條件,給更多人創造致富機會,形成人人參與的發展環境,并完善養老和醫療保障體系、兜底救助體系、住房供應和保障體系。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僅包括物質生活富裕,而且包括精神生活富裕。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但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因此,要全面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的改革,特別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要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事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在系統改革中,要增強改革與發展、改革與安全的平衡性、協調性,增強區域和城鄉的平衡性,強化行業的協調性。尤其要在全面脫貧基礎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在改革中,要注重發揮經濟特區和沿海先富地區改革先行的示范作用,帶動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改革,通過后富地區的加快改革發展,解決地區之間改革不平衡的矛盾。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進一步深化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就一定能夠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邁進。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南開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協同創新中心 逄錦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