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為邦本,本固邦寧。一個國家只有立足糧食自給,才能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有能力有信心有底氣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保障好初級產品供給是一個重大戰略性問題,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這為2022年我國抓好糧食生產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1年,我國糧食產量獲得“十八連豐”,糧食總產量連續七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實現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盡管如此,我國人多地少的基本國情沒有改變,糧食供求緊平衡的格局沒有改變,糧食結構性短缺問題凸顯,具有飼料和油料雙重用途的大豆長期產不足需,成為我國保障糧油安全的一大軟肋。
進口是解決糧食結構性短缺問題的有效手段之一。從我國糧食進口結構看,2021年大豆進口量雖然較往年有所下降,但仍然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玉米及其替代品進口比重大幅增加,為保障國內糧食穩定供應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受新冠肺炎疫情、極端天氣及病蟲害等因素影響,全球糧食供應鏈產業鏈遭受嚴重沖擊,再加上我國大豆、玉米進口來源地高度集中,一旦國際市場有任何風吹草動,糧食進口就會受波及。
因此,我國需要大力發展糧食生產,穩步提高大豆、油料自給率,增強糧油安全的底氣。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要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促進大豆和油料增產。農業農村部也表示,要穩口糧、穩玉米、擴大豆、擴油料。要看到,我國耕地資源有限,玉米與大豆存在一定程度的爭地現象,擴大豆、擴油料,要盡量避免與口糧、玉米爭地。國家應通過加大政策供給力度、發展社會化服務、強化考核等方式,最大限度挖掘撂荒地、間作套種的潛力。
單從油料來看,我國油料作物豐富多元,除了大豆外,還包括油菜、葵花子、花生、亞麻籽、油茶籽、核桃、油用牡丹等。我國可以充分利用冬閑田、鹽堿地、沙荒地和宜林地等,擴大油料作物多元化種植,提高油料自給率。南方地區可充分開發利用冬閑田大面積種植油菜;長江以北直至內蒙古、新疆等廣大地區,在不占用耕地尤其是基本農田的情況下,可充分開發利用鹽堿地、干旱地區甚至沙荒地大面積種植油葵、花生,提高非耕地利用率。同時,還可以充分利用宜林地、鹽堿地、沙荒地發展油茶、核桃、油用牡丹等木本油料作物。
需要認識到,如果種糧、種大豆油菜等油料作物比較效益低,就會影響農民種糧種豆種油料作物的積極性。提高種糧種豆種油料作物經濟效益,是確保糧油安全的一個關鍵。國家要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供給力度,構建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扶持政策體系,讓農民種糧種豆種油料不吃虧。還要大力發展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開展生產托管、訂單農業、加工物流、產品營銷等多種服務,提高農業綜合效益,讓農民種糧種豆種油料能獲利、多得利。
保障糧油安全,必須補強“軟肋”。既要算經濟賬,更要算政治賬、全局賬。要做到全國一盤棋,無論主產區還是主銷區、產銷平衡區,都要落實黨政同責的要求,保面積、保產量,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最大限度挖掘糧油增產潛力,持續提升糧油供給保障能力。(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慧)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