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5月18日訊(記者 何欣)長期以來,我國一直采取發展中小城市、控制大城市規模的城鎮化發展模式,近年來我國開始提出都市圈與城市群的概念。“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發展壯大城市群和都市圈,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做客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訪談節目《深談》,解讀都市圈、城市群發展,以及如何避免“大城市病”。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右)做客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深談》節目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裴小閣/攝
劉世錦長期對中國的都市圈、城市群發展進行著深入觀察和研究。他指出,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城市化是相互推動的兩條主線,其中最近幾年城市化進程中一個最明顯的現象,就是都市圈、城市群在加快發展。
劉世錦提出,都市圈、城市群發展將成為中國未來五到十年發展的最大“結構性潛能”,應該以“1+3+2”的框架釋放結構性潛能。其中“1”是指以都市圈、城市群的發展為龍頭,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打開空間;“3”是指補齊實體經濟循環中基礎產業效率不高、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大、基礎研發能力不強的三大短板;“2”是指以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全方位地為經濟社會發展賦能。
劉世錦認為,都市圈發展過程中亟待破解的矛盾,是要對大城市的核心區進行功能疏解,這就需要在城市周邊形成都市圈,在空間形態上,就是在一小時通勤圈,或已有核心城市周邊50-70公里左右范圍內,發展起一批小鎮或若干小城,相互連接后形成新的城市網絡體系。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裴小閣/攝
劉世錦強調,城市群、都市圈的發展勢在必行。初步測算,中國經濟在今后一段時間,特別“十四五”期間,甚至以后更長一段時間,新增長動能的百分之七八十在城市群、都市圈范圍之內。
那么,都市圈、城市群到底應該怎么發展?劉世錦認為,政策落實需要達到一個標準,就是能夠創造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能夠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按照這個標準,進行各種各樣的試驗,通過大量的試錯找到對的發展方式。
(責任編輯:馬常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