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邁好第一步、推動上海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意義重大。新的一年上海經濟社會發展態勢如何?未來的發展如何謀劃?記者就相關話題采訪了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
記者:在新一年的經濟工作中,上海要挑哪些“重擔子”,啃哪些“硬骨頭”?怎樣體現排頭兵的姿態和先行者的擔當?
龔正:剛剛過去的2020年極不平凡,我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重要講話和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上海市委堅強領導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上海全市人民在抗疫斗爭中眾志成城、守望相助,構筑起堅不可摧的人民防線;在推動發展中奮勇拼搏,砥礪前行,書寫了創新創造的嶄新篇章。
今年是建黨100周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啟之年,做好經濟工作意義重大。上海總的是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為此,上海將持續增強“四個力”。
一是向強化科技創新要動力。積極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持續加強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規模倍增,大力發展數字經濟,進一步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二是向擴大國內需求要潛力。作為全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上海要在擴大內需、暢通經濟循環中發揮更大作用,以“五五購物節”等重大活動持續引領消費加快復蘇,大力發展線上消費、體驗消費等新型消費,合理增加公共消費,引導發展社區消費。
三是向做優“五型經濟”要實力。創新型經濟、服務型經濟、開放型經濟、總部型經濟、流量型經濟是上海的長板、優勢,要把長板拉得更長,把優勢做得更優,不斷增強上海在全球城市網絡節點中的競爭力影響力。
四是向深化改革開放要活力。上海將勇于擔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在改革系統集成協同高效上率先試、出經驗,加快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今年構建新發展格局要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您認為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上海應如何找準自身定位,如何發力新開局?
龔正:上海的目標是在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努力打造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
一是推動長三角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去年,我們制定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行動方案,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形成32項制度創新成果。下一步我們要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抓住高質量、一體化兩個關鍵,做好對外開放、對內開放兩篇大文章,推動長三角優勢互補、聯動發展,積極探索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路徑。
二是優化市域空間格局,我們總的思路是加快形成“中心輻射、兩翼齊飛、新城發力、南北轉型”空間新格局,提升主城區服務能級和輻射功能,充分發揮東西兩翼的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虹橋商務區對內對外開放樞紐作用,把上海嘉定、青浦、松江、奉賢、南匯五個新城打造成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推動南北兩端的上海寶山、金山功能布局調整和經濟結構升級。
三是完善經濟發展格局。我們將量身定制一批精準扶持政策,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頭部企業,打造各具特色的“五型經濟”集聚區。
四是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格局。我們要促進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雙向流動,在鄉村嵌入更多產業、文化、生態功能,形成功能互補、發展互促的融合發展新格局。
記者:上海在科技創新方面將有什么新作為、新氣象?
龔正:上海作為科技重鎮,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去年上海科創中心已形成基本框架,在全球科技創新中心評估報告中的排名上升至第12位。下一步,我們要著眼于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堅持創新的核心地位,堅持科技自立自強,堅持“四個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下好“先手棋”、敢闖“無人區”,重點是“五個加快”。
一是充分發揮優勢,加快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重點是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和頂尖水平,圍繞生物醫藥與腦科學人工智能等領域加快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加快建設大科學設施,力爭在基礎科學領域有大的創新,在關鍵技術領域取得大的突破。
二是聚焦高端產業,加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力爭取得更多“從0到1”重大原創成果。我們有能力、有條件在為國家解決制約發展和安全的重大難題上做出更大貢獻。
三是推進機制創新,加快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上海現在已經集聚了期智研究院、樹圖區塊鏈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的新型研究機構。我們將充分發揮這一類新型機構的作用,讓這些機構推動科技成果研發與轉換,成為科研單位和企業的橋梁。
四是強化人才引領,加快構筑全球高端科技創新人才高地。上海將構筑“海聚英才”人才計劃體系,加快推進高峰人才引進、基礎創新人才培育、卓越制造人才提升等工程。下一步,我們將繼續辦好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吸引更多國際科技創新人才來滬發展。
五是打造創新共同體,加快推動長三角科技協同創新。去年上海技術合同輸出至蘇浙皖三省5756項、合同金額204.89億元,上海吸納長三角技術合同3985項、成交金額91.14億元。下一步,要以國家實驗室建設為引領,強化三省一市高端科技創新基地的有效鏈接,以提升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功能為路徑,更大程度上促進技術、金融、儀器設施、科學數據等創新資源互聯互通和共享開放。
記者:在“人民城市”建設中,上海還將有哪些新思路,會給市民帶來哪些獲得感?
龔正:新的一年,我們要把惠民生同抓發展一道,作為“十四五”開局的“先手棋”,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質上實現更大作為,使群眾更多地感受到“三個更”。
第一是民生保障網更牢。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穩住了就業就是穩住了民生。我們要繼續把穩就業擺在突出位置,幫助高校畢業生、失業人員等重點群體實現市場化就業、多渠道就業。
第二是生活煩心事更少。我們始終扭住“老小舊遠”等突出民生難題,完善制度,加大投入,壓茬推進,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在“老小舊遠”基礎上確定了16項民生工程,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群眾的急難愁盼。
第三是家門口服務更優。評判生活品質,群眾最先想到的就是家門口,我們要在家門口的“小空間”里做好民生服務的“大文章”,完善15分鐘社區生活圈,嵌入更多養老、托育、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服務功能。希望通過點點滴滴的改善,讓群眾家門口有更足的煙火氣、更濃的生活味、更強的幸福感。
總之,建設“人民城市”,我們的愿景就是打造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的城市,打造人人都能有序參與治理的城市,打造人人都能享有品質生活的城市,打造人人都能切實感受溫度的城市,打造人人都能擁有歸屬認同的城市,努力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吳 凱 李治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