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笙繞梁,連綿不絕。
兩年多沒回龍塘村的文靜回來了,住進了堂哥文武家的荷塘雅苑民宿。提前1個月就被家人告知村里有大喜事的她,打算在苗歌比賽中一展歌喉。
被合作伙伴帶來龍塘村吃飯喝酒的福建商人李珠山,在蘆笙比賽現場發出感慨:壯觀!
步步是景,人人盛裝。10月中旬的貴州省黔東南州雷山縣龍塘村,迎來了融創中國—友成基金會結對幫扶龍塘精準脫貧成果移交和龍塘山房開業兩件大喜事。自此,村里的來客絡繹不絕,一直持續到11月下旬的苗歷新年。
“這是希望。”龍塘村委會主任文沖說,這個曾經的“國家二類貧困村”,現在不但全村脫貧出列,還倍增發展的信心與勇氣。
貴州省黔東南州雷山縣龍塘村的陡峭山梁上,擁有美麗景觀的8棟吊腳樓被命名為龍塘山房。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陳瑩瑩攝
求變
煙霧繚繞的群山與梯田,悠然安逸喜悅的生活,這是龍塘村的日常。土地少,坡陡,勞動強度大,機械化種植難以實現,人工成本和運費成本極高,也是龍塘村的現實。龍塘全村285戶1280人全部為苗族,分布在8.54平方公里的龍塘大寨、南星、魚田3個自然寨里。
2014年文沖返村工作,當時村里的狀況歷歷在目:國家二類貧困村,人均年收入2810元,建檔立卡貧困戶100戶425人;請人摘100斤葡萄挑到山下,工錢100多元,賣低了不賺錢,賣高了沒有競爭力;一畝地每年收糧食七八百斤,米價兩三元一斤,算上人工肥料凈虧幾百元;村里的土豆運到貴陽,比河南運來的每斤還貴2角;試種了不少經濟作物,都以失敗告終。
那時的龍塘村,只能經由一條小便道,花一個半小時去往州府凱里市。因為閉塞,這座苗寨的原始風貌被完好保留,甚至少見的苗族風俗也能在這里見到;也因為資源匱乏,村里80%以上的壯勞力都選擇出門打工。
“村里缺建設用地,不往鄉村深度游和農耕文化體驗的方向發展,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土地和人力成本問題。”文沖說。
2013年龍塘村入選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在附近的西江千戶苗寨成了知名景區后,龍塘村也試著搞起了荷塘景觀。
2016年國務院扶貧辦社會扶貧司牽頭負責定點幫扶雷山縣,國務院扶貧辦直屬社團友成基金會結對幫扶龍塘村。2018年8月,在國務院扶貧辦的支持下,融創中國控股有限公司捐贈2400萬元,聯合友成基金會啟動“結對幫扶貴州龍塘精準脫貧”項目,并成立專項工作小組長期駐扎龍塘村。
“融創中國有文旅板塊,我們一起對村子做了一個設計,從文旅切入、產業帶動、文化激活、教育幫扶4個方面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友成基金會副秘書長李佳琛說。
融創中國控股有限公司總裁助理邵佳說:“項目目標是幫助龍塘實現整村脫貧和鄉村振興,共識是傳統的苗家習俗和美好的生活方式不能變,要有條不紊地脫貧、循序漸進地致富,做一個有辨識度和開創性的公益扶貧項目。”
文沖對此這樣理解:“你該干什么還干什么,保持原有的生活形態。村里285戶自給自足,能提供多少食物和資源就接待多少人,不走過于商業化道路,而是做成一個苗家生態核心博物館。”
地方政府、對口支援單位、慈善組織、愛心企業等各方力量集結,龍塘村的蝶變開始了。
嘗試
村里怎么會有客人來?沒有名勝古跡也沒有地標建筑,為什么要來這里?駐扎龍塘的工作小組經常聽到這樣的問題。
“這是扶貧的一次嘗試。”李佳琛說,“建立互信和人的發展都需要時間,為了按時保質完成脫貧攻堅目標,前期需要借助外力,在幫助其發展經濟的同時保持淳樸的民風和傳統的生活方式。”
第一步,成立共建共享平臺。2018年底,在“結對幫扶貴州龍塘精準脫貧”項目組的幫助下,龍之塘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成立。融創中國伸出橄欖枝,瞄準魚醬酸、茶葉和玫瑰花等特產下了消費扶貧訂單。第一筆訂單就給交了500元會費入社的100多個合作社社員帶來了750元的分紅。人們嘗到了甜頭,社員數目增至206個,而這些訂單為村集體經濟增收200多萬元。2019年,龍塘村人均收入超過6000元。
第二步,將傳統吊腳樓改建成示范民宿。文武正是在那時接到村里的電話。為養大3個孩子,他在雷山縣城打工的十幾年間,村里的房子一直閑置。“合作社出50萬元翻修了原來木質結構的房子,他們負責招徠客人,利潤與我分成,15年后,民宿完全交給我自己打理。”文武說,“能有收入,又能支持村里發展,我立刻就答應了。”
融創中國請來了知名設計師孟凡浩,文武與另一家貧困戶的老房子在孟凡浩手里變成了如今的荷塘雅苑與糧倉樓。讓孟凡浩沒有想到的是,這種代表苗族傳統風格又有現代生活條件的民宿,吸引了15家村民效仿,主動改建自家房屋;而讓村民沒有想到的是,高山云海梯田給了孟凡浩靈感,他在陡峭山梁上設計了擁有無敵景觀的8棟吊腳樓。這組被命名為龍塘山房的建筑群,讓第三個步驟——打造自帶流量的旅游目的地成為現實。
“存量改造和增量融入雙線并行,借助外部力量帶給村子一些積極的變化。”孟凡浩期待,通過后期運營真正實現村子振興。龍塘山房開業當天,李珠山特意爬上山,從山房眺望景致。“印象極其深刻,但感受完后,我還是想住在村民家里體驗民情。”他說。“這就對了!”承接龍塘山房和村里民宿運營的印主題旅居創想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韓永坤想得很明白,“龍塘山房的收益惠及龍塘全村,但它的存在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帶動。游客沖著龍塘山房來這里,可以選擇住在山下民宿,深度體驗扎染蠟染、苗族刺繡,嘗嘗美味的稻田魚,增加住宿外收入,真正實現以點帶面。”
10月14日,村兩委與合作社發起了村民日,邀請村民一同參觀龍塘山房和兩棟山下民宿,人們像去參觀親戚家新房一樣盛裝打扮,在村民文永忠老人的簫聲中唱起了苗族飛歌。
“山上停車場、直升梯……年輕人想了很多點子,試圖解決去山房要爬高山的問題。”27歲的村民文遠勝說,龍塘山房無疑可以帶動全村發展,但最后還是要大家一起來做。
“龍塘山房未來將會是我們村的重要標志,但是龍塘更重要的財富還是大家。”村民日上,李佳琛這樣對村民說。
成長
2018年6月,在外打工7年的文遠勝回到村里。當年12月,龍之塘鄉村旅游專業合作社成立了,文遠勝看好村里的發展前景,決定留下來。
“你回村里有什么出息?”父母給他3年時間,假如不行,還是回大城市打工。“因為窮,我們村留守兒童和老人特別多,我們兄弟姊妹3人都是留守兒童,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再成為留守兒童。”文遠勝異常堅定。
成為合作社青年骨干的他,試種起紅米。“拼產量不行,我們只用農家肥,不打農藥,換成煙稈和蕁麻泡水驅蟲,米價就上去了。”文遠勝說,這種紅米每斤可以賣10元至20元不等,現在已有10多戶人家加入試種行列。
合作社設立了總額120萬元的互助資金池,根據申請時間,以無息貸款、貼息貸款、低息貸款的形式貸款給村民。文遠勝申請了無息貸款將自家房子改建成民宿,今年國慶長假期間,他家的民宿接待了兩批客人。
而村民雷芝與丈夫朱德勝則申請了5萬元的貼息貸款,用于置辦油坊設備。從東莞打工回來后,朱德勝搞起了油坊,雷芝則進了村里的非遺工坊做起了苗繡和扎染工藝品。蠟染、刺繡、炒茶、玫瑰醬制作、減防災……各種培訓如火如荼地展開。
今年,龍塘村里的小學撤并到雷山縣的一所小學,不少婦女進城陪讀,村里勞動力流失。
文沖則有另外的擔心:“在村小學讀書時,孩子們穿苗服、唱苗歌、吹蘆笙,現在去了雷山縣讀小學,這些習慣還能保留多少?得趁著寒暑假多給孩子做些民俗文化培訓。”
也有好消息。更多在廣東、福建、浙江打工的龍塘人,開始回流到凱里市、雷山縣、西江鎮,因為村里的事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需要他們。現在,龍塘村去西江鎮只需20分鐘,去凱里市只需半小時。
“這套立體扶貧模式能夠激活鄉村內生動力。”邵佳說,龍塘村的整村脫貧和龍塘山房的開業,是龍塘村發展的里程碑,也是融創鄉村振興公益事業的全新開始。
站在這個新起點,雷芝更新了朋友圈:“今天的天氣好好哦!山房民宿。”她熟練用上了九宮格照片:煙霧繚繞的梯田旁點綴著錯落的傳統屋舍;坐落在山間的龍塘山房被樹木掩映;如天外飛仙般的露臺和無邊泳池……村里人說,這三者,依次是龍塘村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龍塘苗寨,青山不改,綠水長流。(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陳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