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五次會議強調,要堅決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這三條底線,繼續抓好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這啟示我們,必須掌握好農村改革的方法論,堅決守住農民利益不受損這條底線和標準,讓改革的紅利更多更好惠及更廣大的農民群眾。
中國的改革發端于農村,源于農民的偉大創造。40多年來,改革推動農村發生巨大變化,為農民帶來了巨大福祉。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改革加速發力,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等一批重大改革在全國鋪開。改革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保障,是發展農業、造福農民的重要法寶。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時,我們更要守住農民利益不受損這條底線。
實踐中,一些地方在農村改革中存在激進冒進苗頭,有急于求成的趨向,存在“一刀切”情況,不利于維護農民利益。按照中央精神,涉及經濟社會基礎、事關全局和長遠的制度改革一定要相當謹慎,步子要穩。農村改革涉及數億農民切身利益,必須穩妥審慎推進,不容出現顛覆性錯誤。
因此,深化農村改革要有足夠的歷史耐心,不能操之過急,不能搞強迫命令,要把好事辦好,充分尊重農民意愿,防范一些地方侵犯農民合法權益的行為。
土地權益和財產權益是農民最大的利益。從宅基地制度改革來說,城里人到農村買宅基地的口子不能開,嚴格實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原則不能突破,要禁止下鄉利用農村宅基地建設別墅大院和私人會館。從農業經營體系改革來說,要平等保護并且進一步放活承包地經營權,但承包地的農業用途不能改變,要堅持因地制宜,不搞“壘大戶”的土地規模經營。從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來說,要做到集體資產底清賬明,公開透明,讓農民享受到集體資產的增值收益。
深化農村改革的過程,也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過程。保護農民利益,就要推動要素在城鄉之間雙向流動和平等交換,改變以往農村單向“失血”局面。要深化農村土地征收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實現“取之于農,主要用之于農”,土地出讓收入更多投向農業農村;要扎實開展土地增減掛鉤結余指標跨省域調劑使用,調劑收益全部用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支持鄉村振興;要允許縣域內盤活鄉村閑置校舍、廠房等建設用地,用于支持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吸引人才返鄉入鄉。
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村改革的落腳點。保護農民利益,就要逐步完善農民增收長效機制。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已經從2007年最高點的3.14倍,下降到2012年的2.88倍,2018年又下降到2.69倍。但是,農民持續增收始終面臨挑戰。在個別地方,“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農民增收的重任還沒擔在肩上。要推廣契約型、分紅型、股權型等多種聯農帶農模式,引導農民深度參與鄉村產業發展。
守住農民利益還要保護好農民賴以生存的美好家園。田園風光、詩意山水、鄉土文化、民俗風情、農家美食等,是農村資源和農耕文明載體,在城市化過程中,更顯珍貴。“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無論做哪些改革創新,都要守住農村生態紅線,守住鄉村文化根脈。要防止鄉村產業繁榮了,但環境破壞了、鄉愁文脈沒有了。
總之,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塑城鄉關系的時代節點上,面對仍然存在的農民弱勢、農業短腿、農村落后狀況,要堅決保護好農民利益,讓億萬農民與全國人民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本文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作者:農興)
堅決守住農業農村改革三條底線系列評論:
堅守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
十八億畝耕地紅線必須嚴防死守
(本系列評論完)
(責任編輯: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