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藏的林芝到山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走了11天,每天換一個地方換一家住所,這種在高原上的行進式采訪,要承受極大的身體考驗。但一行人沒有人掉隊,也沒有人抱怨。每到一地,記者們往往忘了在高原走路說話要“慢一拍”,表現出的是興奮和采訪欲。
吸引記者的是西藏令人意想不到的變化,是采訪對象在講述中不經意流露出的自信和自豪,是高原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付出。總而言之,西藏人變了。西藏人整體知識水平、教育水平、綜合素質的提高,是西藏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保障。
采訪中,我們認識了一些通過西部計劃西藏專項招募,從內地省份大學畢業來到西藏的大學生,這些有知識的年輕人在鄉里、縣里表現很積極,充實了基層力量,改善了人才結構。在林芝巴宜區色果拉村,記者偶遇穿著紅背心的年輕志愿者蘇鳳婷。小蘇2016年畢業于福建林業大學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畢業時報名加入西部計劃西藏專項來到西藏。兩年半的志愿者服務期滿之后,她主動選擇繼續留在西藏工作,通過考錄成為一名基層工作者。
我們還采訪到了一些援藏醫生,他們在這里治病救人傳授知識,提高了當地醫療水平。舒春是安徽銅陵市中醫醫院風濕科主治醫師,是來山南市浪卡子縣短期援藏的一名醫務工作者。她與藏族醫生、醫院干部職工們一起加班加點,幫助當地醫務工作者培訓各項操作技能,全力做好二級醫院創建工作。病人信任她,對她的工作很滿意,她本人也收獲滿滿。
這些援藏行動,我們將其稱為“智扶”。持續性的、源源不斷的“智扶”,對西藏的改變是潛移默化的,也是長久而深遠的。因為只有人才是“變遷”的真正創造者。
數據顯示,2016年以來,有2100多名志愿者選擇留藏工作,5600多名干部人才參加援藏工作,5400多名內地專家學者進藏授課,近3萬名本地干部人才到內地學習培訓,累計引進急需緊缺人才6000多名……力度越來越大的“智扶”,為推動西藏經濟高質量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改善民心凝聚人心、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出了重要貢獻,愿更多的優秀人才在雪域高原綻放活力。(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陳學慧)
(責任編輯: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