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823.4億元,由4月份同比下降4.3%轉為增長6.0%,各地經濟復蘇勢頭強勁。但是,各地在經濟社會秩序恢復過程中,絕不能忽視環境保護工作,環保監管一刻不能放松。前不久,江蘇省生態環境廳約談了空氣質量明顯滑坡的7個國控空氣質量監測站點“點位長”。
實踐證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在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恢復經濟社會秩序過程中,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打贏藍天保衛戰,各地必須提高政治站位,敢于正視不足,注重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堅持科學治污、精準治污、依法治污,切實把環境保護擺到重要位置,增加高質量發展成色。
應狠抓責任落實。強化責任意識、擔當意識和主體意識,環境保護與復工復產一樣,“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讓環境保護主體責任落地生根。堅決落實“管行業必須管環保、管業務必須管環保、管生產經營必須管環保”的要求,建立健全定期通報、定期會商、聯合督導等長效協作機制,依法做好各自領域的相關工作。
應狠抓關鍵環節。抓生態環保要抓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重點時段,建立重點區域和國控站點周邊污染源清單并定期予以更新,狠抓工業源、施工揚塵、機動車和餐飲油煙污染整治,對超標排放企業、未落實揚塵防治要求的工地,依法實施限期整改或停產停工。同時,加強夏季臭氧管控和VOCs減排力度,強化各類施工工地、港口碼頭和工礦企業物料堆場夜間揚塵的突擊檢查。
應狠抓督辦整改,構建動真碰硬的問責體系。建立長效“清單、交辦、通報、反饋、點評”閉環管理制度,定期排查發現問題,列出清單交辦問題,限期整改解決問題。對環保責任落實不力、目標任務完成不好的,對環境質量持續惡化、突出問題整改不力、重點項目建設滯后的,堅決予以通報批評、公開約談、掛牌督辦,甚至“一票否決”。
應充分利用大數據及科技手段,構建無處不在的監督網絡。運用新型傳感技術、衛星遙感監測、無人機航拍等信息技術手段與環境執法工作深度融合,提高環境執法多場景適應性;建立完善的環境執法信息化系統,實現執法任務從取證到實施處罰全流程自動化;推動建立數據共享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整合排污許可、環境執法、企業環境信用等數據,推進“智慧執法”模式的建立。(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蔣 波)
(責任編輯: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