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10日電 綜合香港媒體報道,香港縱暴派連日在校園作政治動員,煽動學子放棄學業走上街頭,參與者更有年輕化趨勢。8日中環沖突現場有一名身穿全副暴徒裝備的幼童現身。近日更疑有面試老師向5歲兒童灌輸仇警偏見。
有香港輿論認為,這場暴力運動,是煽暴派、縱暴派將黑手伸向學校、荼毒學生惡行的一次大暴露。“反修例風波之亂”源于“教育之病”,徹底醫治“教育之病”刻不容緩。
面試老師疑向5歲兒童灌輸仇警偏見
近日,有港大同學會小學面試生的家長去信香港教育局,強烈譴責該校一名面試老師,給心智未成熟的5歲稚童灌輸“警察是壞人”的仇警偏見,影響孩子未來的身心成長。
“警察是壞人。”張太太聽到這句話出自剛面試完的孩子之口,感到無比驚訝。她隨即問孩子是誰說的?孩子回答是剛剛面試的老師。張太太立馬糾正:“警察是捉壞人,不是警察是壞人。”張太太表示,一家人一直以來都支持警方,更不會散播仇警言論。第一次聽到孩子說出這樣的話,心中感到十分震驚和憤怒。
事發在剛過去的星期六(9月7日),張太太帶著年僅5歲的孩子到港大同學會小學參與小學1年級面試。該校的首輪面試只見學生,面試時間約1小時,內容包括畫畫、玩游戲、看圖答問題及日常生活問題等,而學校安排家長在禮堂等候。
張太太在給教育局的信中明確表示,絕不認同該名面試老師向僅5歲的孩童談及有主觀偏見的政治議題,“此等價值觀問題,要教也是家長的責任,輪不到一間小學的面試老師來教!”
她透露,2019年報名港大同學會小學的學生約6000多名,擔憂不少幼童都被灌輸“警察是壞人”的偏見。
她最后表示,教育局如果有需要,愿提供孩子的姓名、報名編號、面試時間及面試的課室號碼以作跟進。“我們并不擔心影響錄取機會,因為已決定退出報考。”
教育局則表示,局方十分重視教師的專業操守,教師的職責是教育學生、守護學生,其言論和行為應合乎專業操守和社會期望。教師無論以任何形式散播仇恨言論,都有違社會接受的行為準則,為學生立下極壞榜樣,損害教師專業形象,局方絕對不能接受。任何人不得利用學校作為表達政治訴求的場地,更不應把未成年學童牽涉其中。
發言人表示已收到相關的投訴并了解,得悉學校正就事件作出調查。教育局也希望該名家長能進一步提供資料,幫助學校查證事件。教育局會依照既定程序跟進有關事宜,并會因應需要為學校提供適當支持。
縱暴派把孩子當“人肉政治廣告板”
暴徒8日于中環一帶搗亂,有網媒傍晚發帖,稱在畢打街近德輔道中交界出現“年齡最小的示威者”,并附上照片,顯示一名頭戴頭盔面罩、身穿軍綠色戰術背心的幼童,按身高判斷估計是小學生,當時他正站在馬路中心,而身后一片煙霧彌漫。
而此帖文發布十多分鐘前,該網媒才剛在畢打街拍得橫跨4條行車線的火焰路障堵路情況,現場風險讓人觸目驚心。
而大批網民都對此感擔憂,“Lp Chow”以英文表示“太年幼了,請立刻回家,安全要緊!” “黃米高”則批評其家長“疏忽照顧兒童!”“Helen Ng”則說:“不要讓小孩出來!不是鬧著玩的!做家長應該有責任,保護小朋友的安全!做大人的,不要想著幫小朋友照這個相好威風!”
事實是,部分激進家長不分輕重,對年幼孩子“洗腦”操弄其“做政治show”。9日香港多區舉行所謂聯校“人鏈”行動,在九龍一帶,除了公民黨梁家杰等政客現身外,也有家長以中學校友身份,帶著幼童參與,現場所見最少有3名年幼女童站在校門外,她們分別身穿校服及幼兒園運動服,各手持一幅漫畫,一臉天真成為縱暴派的“人肉政治廣告板”。
香港教聯會主席黃錦良表示,孩子常以家長為榜樣,家長也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家長給孩子從小播下“仇恨種”、灌輸偏見,例如仇警、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將助長偏激人格的發展,未來不排除做出極端事情,自毀前途。他呼吁,無論家長立場如何,勿將政治訴求強加在年幼孩子身上。
港媒:徹底醫治“教育之病”刻不容緩
香港《文匯報》10日刊文指出,稚子何辜,有人不擇手段向年幼學童灌輸仇警觀念,令學童從小受到反政府、反社會陰暗心態污染,給孩子成長和香港穩定埋下重大隱患,行為令人發指。這次借“反修例”發動的激進暴力運動,學生、教師是重災一族,教育難辭其咎。正由于部分學校長期被激進“黃師”占據教育園地,學生年復一年被洗腦,才導致今日之禍。教育當局對于撥亂反正責無旁貸,必須迎難而上,整肅法治綱紀,別讓學校成為滋生反社會人格的法外之地。
文章認為,這場暴力運動,是煽暴派、縱暴派將黑手伸向學校、荼毒學生惡行的一次大暴露。這場暴力運動中,不少青少年參與非法游行示威,有人更充當破壞法治、沖擊警方的“炮灰”,對香港、對自己都造成嚴重傷害。出現這種亂象,一些喪失師德人倫的教師在背后長期教唆誘導,正是罪魁禍首。戴健暉之流的教師肆無忌憚煽動仇警、欺凌警察子女文化,嚴重違反為人師表應有的專業精神和守則,甚至超出正常人應有的良知底線,這種教師會把學生帶向何處,不言而喻。
該文認為,“反修例”風波之亂源于“教育之病”,徹底醫治“教育之病”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