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自己的長征路
魏永剛
長征路是一條先輩們用雙腳走出來的路。再走長征路,追尋先輩的足跡,在這條路上,我們看到了紅軍的草鞋,也看到了他們赤腳走過的山川;英雄的壯舉帶給我思想上的激蕩,普通戰士的故事震撼著我的情感。
一路走來,我常常想起習近平總書記說過的一段話:新長征路上,每一個中國人都是主角、都有一份責任。
80多年前的那次長征,無疑是人類歷史上的英雄壯舉。但是,這是一場由普通人完成的英雄壯舉。紅軍的前面一直有一個定語——“工農”,紅軍戰士是由普通工人和農民子弟組成的,他們正是抱著為天下普通工人和農民謀幸福的初心,堅定地走上長征路的。
長征故事中,最動人的章節總是普通戰士寫成的。在湖南道縣,我們聽到了蘭老二的故事,他與隊伍失散,流落鄉間,為救鄉親們而犧牲;在四川瀘定橋頭,我們聽到二十二勇士的故事,直到今天我們都不知道他們的名字;在甘肅迭部,我們聽到了老紅軍趙云彪因養傷而留在當地的故事,他把生活補貼借給老百姓,從來不討還,他還反復叮囑孩子:遇到困難自己解決,不要給政府找麻煩……盡管許多紅軍戰士連名字也沒有留下,但他們的故事總是充滿精神價值和情感含量,給我們深深的震撼與啟示。
長征是為著理想信念的偉大征程。今天,我們走在新的長征路上,朝著偉大的新目標行進。新的長征,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長征,長征路上沒有旁觀者,我們都是主角。愿我們每個人都能走好自己的長征路!
勿忘出發時的誓言
喬申穎
“記者再走長征路”采訪活動結束了,但總忘不了采訪中遇到的兩位基層黨史工作者。
張小平,江西于都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館副館長。從上世紀80年代起就幫助同為基層黨史工作者的父親整理記錄長征親歷者的故事,父親去世后繼續走訪并想方設法讓這些故事為更多人所知。
莊春賢,江西信豐縣黨史辦主任。他常說:“我這輩子最大的成績就是宣傳了洪超!彼环Q為紅色“掘寶”人。在他和多位黨史工作者的努力下,洪超烈士的犧牲地點被確認,并為烈士修建了紀念碑。
他們兩人都在基層黨史崗位上工作了大半輩子。使他們堅守至今的理由或許帶著不可忽視的個人感情色彩,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把“冷板凳”坐熱需要兩個條件:正確的方向和不斷的努力。正因為用心工作加上追隨有意義的事業,他們的名字得以和長征這一永載史冊的偉業相連。
沒有人生而偉大,偉大者只是因為參與、影響了偉大的事業。在偉大的事業中,又以為國為民謀利益者最受推崇。反之,如果一個人一心只想著個人得失,再努力也只會像井底之蛙,看不到更遠的風景。
今天,我們講“不忘初心”,講完成屬于自己的新長征,其中的大道理無需多說。但屬于自己的小道理,還需要向張小平、莊春賢們學習。捫心自問:心中的目標是否值得用青春與生命去追隨?能不能做到讓自己為事業所需,幫忙、解難而不是無為、添堵?越是偉大的事業,越是不需要算計。只要別忘記了出發時的誓言,或早或晚,你一定會得到屬于自己的驚喜。
魏永剛(左一)在湖南汝城縣延壽鄉官亨村采訪。 曹 航攝 (中經視覺)
吳秉澤(右)在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華茂村采訪。 涂 敏攝(中經視覺)
喬申穎(左一)在江西省信豐縣采訪。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賴永峰攝
吳浩(右一)在重慶綦江區石壕鎮采訪。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崔國強攝
姚進(右)在四川省甘孜州丹巴縣采訪。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劉暢攝
張倩(右)在甘肅
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吳浩
參加“記者再走長征路”采訪,是對記者“四力”的一次考驗,更是對記者一次精神上的深刻洗禮。
作為一名記者再走長征路,首先要對長征歷史來一次“補課”。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對長征歷史知之甚少,對長征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書本或影像資料中。實地采訪讓我對長征的理解有了更多現實參照。
紅軍走過的山路,老百姓還在走;紅軍住過的老房子,老百姓還在;紅軍的故事,老百姓還在口耳相傳;紅軍烈士長眠之地,老百姓年年祭掃;一首首關于紅軍的歌謠,承載著老百姓對紅軍的記憶……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長征勝利已經80多年了,我在采訪中欣喜地感受到,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已成為各地干部群眾的共識。
在采訪中,我也了解到一些值得關注的情況。比如,一些地方黨史部門被“合并”,黨史研究工作存在弱化現象,黨史研究人員編制不足、研究人才匱乏、對民間黨史研究重視不夠等。紅色歷史的傳承,需要老百姓口耳相傳和記者們的挖掘報道,但更需要專業黨史工作者的長期研究和積累。只有把黨史研究工作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才能更好地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不忘初心為人民、牢記使命謀復興。這次采訪也讓我收獲一些新的感悟:作為記者,要心中有信仰、眼中有人民,才能腳下有力量、筆下有真情。我們不僅要走好每個人的長征路,還要時刻牢記記者這一職業的光榮使命,記錄好新時代的長征路,書寫更多新時代長征路上的感人故事,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深刻認識歷史使命
吳秉澤
我是第二次參加走長征路集中采訪活動。上一次是在2016年,當時正逢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再次沿著先輩們的紅色足跡,探尋革命遺跡,重溫紅色歷史,讓我對“紅色政權是從哪里來的”“新中國是怎么建立起來的”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對自身肩負的歷史使命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佇立紀念碑前,聽人們講長征故事,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的理解更加具體和真實。雖然硝煙早已散盡,但先烈們的故事直擊人心、永久流傳,他們的精神激勵著后來人。
“長征永遠在路上”“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在長征精神鼓舞下,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體中華兒女持續接力,經過近百年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華民族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如今,歷史的接力棒傳到了我們這一代人手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需要我們跨越許多“雪山”“草地”,征服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不懈奮斗。我們唯有保持紅軍長征時的那股革命熱情和拼搏精神,堅守初心、艱苦奮斗,像先輩們一樣把自己的全部熱情用來愛中國,把全部智慧和力量貢獻出來建設中國,方可告慰先輩、不負未來。
講好中國發展故事
姚進
“飛奪瀘定橋”的故事,現在對于我來說有些不一樣了。這是因為我真的站在了瀘定橋上。
在踏上瀘定橋的那一刻,感受遠遠超出了預想:已加固的橋身還是搖晃得厲害,往下看,滔滔河水令人眩暈,如果被迎面的行人碰到,更是緊張害怕到失聲驚叫……
毛澤東曾寫下“大渡橋橫鐵索寒”的詩句。時光倒回到1935年5月29日,經過一晝夜奔襲240里到達瀘定橋西頭的時候,紅軍戰士們已疲憊不堪。更要命的是橋上的木板都被抽走了,只剩下散發著寒光的13根鐵索。但是,紅軍戰士們用英勇無畏、堅強不屈的精神奪下了瀘定橋,成就了長征途中至為關鍵的一戰。
在“記者再走長征路”采訪活動中,我們徒步體驗了一段紅軍當年飛奪瀘定橋成功后繼續行軍走過的山林小道。當年,這是一條農民種地用的狹窄山路,背著背簍勉強能過一個人,挑著擔子都無法通過。山路崎嶇盤旋,陡峭狹窄,一旁就是滔滔的大渡河,看得人膽戰心驚。我們手腳并用,小心前行,在泥濘的道路上依舊止不住打滑摔倒。不到3公里的路程,竟走了一個多小時,一路走下來已是大汗淋漓、氣喘吁吁。
站在了瀘定橋上、走過了紅軍走過的山林小道,我才更加明白,為什么飛奪瀘定橋是楊成武將軍回憶中“最慘烈、最悲壯”的戰役;明白了多位紅軍后人所說的“今天的和平來之不易,更應該珍惜擁有的一切”的分量;也明白了“四力”錘煉的重要性,作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者,只有沉下去、走下去,腳到、眼到、心到,才能生動講述中國發展好故事,才能不負偉大奮進新時代。
回望歷史更好前行
張倩
參加“記者再走長征路”采訪活動,再走先輩們走過的長征路,既是一次系統的黨史學習,也是一次踐行“四力”的寶貴機會,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
從陜北到甘肅,我從感人的故事、歷史遺跡、英雄遺物中真切地感受到了長征的艱苦、戰士們的英勇無畏、中國共產黨的偉大。雙腳踏在革命的熱土上,我眼前似乎浮現出紅軍長征時的艱苦卓絕,聽到了那充滿革命精神的嘹亮戰歌。幾次在整理素材時,忍不住熱淚盈眶。聽他們的故事,心中泛起的不只是感動,更有對心靈帶來的震撼。
在震撼中思考,在沉思中追尋。80多年過去了,數以萬計的紅軍英烈血染疆場,他們的遺骨留在漫漫長征路上,有很多人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留下,有很多戰士年齡還不滿18歲。他們的精神與山河同在,他們共同的名字叫作“紅軍”!
在甘肅會寧,我仰望會師塔,真切地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江山,需要我們后人用千倍萬倍的真情去珍惜、去愛護。
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對長征精神的傳承。80多年過去了,經歷了幾代人的言傳身教,很多當地百姓還在講著當年的故事。百姓的質樸,他們對紅軍的深情厚誼,令人動容。
長征故事,應當一代代講下去!坝浾咴僮唛L征路”采訪活動結束了,但新時代的長征路仍在繼續。作為一名媒體人,我們應該堅定信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用雙腳踏尋革命先輩的足跡,用鏡頭和筆記錄長征故事,弘揚長征精神,激勵全國人民共同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