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藍圖,新使命,新未來!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發布(以下簡稱《意見》)。專家認為,《意見》賦予深圳新的戰略定位和歷史使命,對深圳未來長期發展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定位升級 期待更高
“與此前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相比,《意見》對深圳的總體定位有很多升級,期待也更高。”深圳社會主義學院巡視員、副院長譚剛表示。
“《意見》提出以深圳為主陣地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抓手,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硬支撐。”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區域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張燕告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可以預見,下一步深圳將瞄準全球新一輪新科技革命前沿方向和產業變革趨勢,聚焦5G、人工智能、網絡空間科學與技術、生命信息與生物醫藥等未來科技研發和應用,不斷取得新突破,成為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創新發展的積極參與者,甚至在更多領域成為引領者。
張燕分析稱,為了提升深圳的經濟創新力和國際影響力,率先建設體現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意見》明確提出開展市場準入和監管體制機制改革試點、打造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促進與港澳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和金融(基金)產品互認、在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上先行先試、開展區域性國資國企綜合改革試驗等重要舉措,每項改革創新舉措都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與發展價值,都將為深圳實體經濟創新發展提供新動力。
張燕指出,法治城市建設之于深圳有特殊意義。法治城市建設是城市治理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意見》明確深圳的一個重要戰略定位就是“法治城市示范”。《意見》強調要用足用好經濟特區立法權,明確支持深圳實施綜合授權改革試點,用法治規范政府和市場邊界,強化法制政策保障,這就是要從法治層面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保駕護航。
圖為深圳市福田區CBD。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楊陽騰攝
深化改革 擴大開放
譚剛指出,深圳未來要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中承擔重要角色,要在海洋領域發揮應有作用,同時也應該承擔起在海洋經濟建設、海洋信息化發展方面的更大使命。
譚剛向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解讀了《意見》中“有利于更好實施粵港澳大灣區戰略”這句話的豐富內涵。“‘有利于更好實施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應該從兩個方面理解。”譚剛指出,一方面,通過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范區的19項舉措,提升深圳作為大灣區經濟中心城市的作用、增強深圳在大灣區中的核心引擎功能,從而更好地推動大灣區戰略的實施。另一方面,通過發揮先行示范區的作用,把深圳的成功探索實踐推廣到大灣區其他城市,進而帶動整個大灣區戰略順利推進,促進大灣區更好地發展。
“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遵循了黨中央在上個世紀創辦經濟特區的初衷,符合歷史發展潮流、時代發展大勢,意義重大,有利于推進更高水平的改革開放、有利于更好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有利于率先探索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路徑,要從服務支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高度,來深刻認識、領會和把握中央的戰略意圖。”張燕指出,站在新的重要起點上,中央明確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是奮力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重大舉措,就是要賦予深圳新的歷史使命、戰略定位和責任擔當,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無止境,源源不斷創造新優勢新動力,既要在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新征程上先行一步,發揮好示范引領作用,也要持續不斷向世界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卓越成就,充分彰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風采與魅力。
一分部署 九分落實
深圳應如何抓住先行示范區建設的重大機遇?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張燕認為,應該從以下方面具體落實:
一是要用創新手段、歷史思維和國際視角,不折不扣地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在新時代改革開放中源源不斷地厚植新優勢。
二是要抓住抓牢抓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要機遇,切實增強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城市功能,繼續深化與港澳合作,發揮好港澳的獨特優勢,積極為港澳拓展發展新空間。
三是按照《意見》要求,要用足用好經濟特區立法權,強化法制政策保障,在中央改革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下,實施好綜合授權改革試點任務,用法治規范政府和市場邊界,從法制層面為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保駕護航。
張燕表示,深圳應對標中央部署要求,看齊國際一流先進城市,客觀認識到深圳還存在的諸多差距和短板,如源頭創新能力不足、產業整體競爭力不強、未來產業培育成長慢、經濟創新力和全球要素配置能力有待提升、城市綜合治理的任務重壓力大等。
“有些是差距、有些是短板,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攻堅克難,補齊短板,趕超先進。”張燕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楊陽騰)
(責任編輯: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