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底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制造業、民營企業的中長期融資,把握好風險處置節奏和力度,壓實金融機構、地方政府、金融監管部門責任。
如果把經濟比作肌體,金融就是運行其中的血脈。一直以來,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傳導在我國的貨幣政策傳導中扮演重要角色,貨幣政策傳導不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商業銀行的資金效率不高或信用投放能力不足。
因此,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必須從供給側破題。目前,我國金融業的市場結構、經營理念、創新能力、服務水平等還不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要從適應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求出發,對整個金融體系進行調整和優化。
中信建投證券宏觀經濟與固定收益研究團隊首席分析師黃文濤認為,當下,要抓緊開展金融體制改革頂層設計,增加有效資金供給,加快推進重點領域改革轉型。要積極規范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擴大直接融資,加強信貸政策指引,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制造業、民營企業等的支持力度。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陳衛東認為,要提高各類金融機構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提高金融市場風險定價和風險管理能力。在完善的市場條件下,有需求就能夠創造供給。一些金融供給的缺失可能是因為對金融市場風險的識別、風險的定價、風險的管理能力不足所造成的。如果能夠提高金融機構、金融體系的風險定價能力、產品設計能力,則金融供給的很多短板就能夠相應解決。
“沒有放不出去的貸款,只有不夠努力的信貸員。”光大銀行煙臺分行行長夏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金融機構要下沉金融管理和服務重心,按照財務可持續原則,合理覆蓋風險、優化考核激勵。要通過技術創新,不斷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識別等前沿技術的研究與應用,提升金融解決方案的效率和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金融機構和監管部門要與其他部門做好統籌協調,發揮好“幾家抬”合力,推動金融機構“敢貸愿貸”。
在穩步推進金融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還要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要加強金融監管,科學防范風險,強化安全能力建設,不斷提高金融業競爭能力、抗風險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中國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要統籌監管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統籌監管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礎設施,統籌負責金融業綜合統計,確保金融系統良性運轉,確保管理部門把住重點環節,確保風險防控“耳聰目明”。(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記者 陸 敏)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