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6月12日訊(記者楊海泉)聯合國貿發會議發布的《2019年世界投資報告》專門就經濟特區和工業園區分析認為,應鼓勵各國借此平臺提供財政激勵政策和簡化監管措施,以吸引外國直接投資。
報告強調,經濟特區和工業園區是吸引投資的最重要手段之一,隨著全球經濟轉變,經濟特區和工業園區亦處在轉型進程中,更多國家將經濟特區和工業園區的重點投向制造業以外領域,包括專注于高科技、金融服務和旅游業等新興產業。報告顯示,區域和國際合作在全球經濟特區、工業園區的發展中日益普遍,許多經濟特區和工業園區正通過雙邊和多邊伙伴關系加以建設。
報告指出,促進經濟特區和工業園區發展已成為轉型經濟體的一項重要投資政策工具,相關做法在其他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亦較為普遍,未來或成為外國直接投資增長的主要推動力。新一輪產業政策和對國際投資日益激烈的競爭,引發了建立經濟特區和工業園區的熱潮。近十年來,經濟特區和工業園區的數量在世界各地迅猛增長,目前全球超過145個經濟體在運營經濟特區和工業園區。世界上大部分經濟特區和工業園區位于亞洲發展中國家,亞洲占世界最大份額,其中中國擁有數量最多。中國將繼續試行相關政策,包括在自由貿易試驗區實施投資便利化措施、放寬外資在金融和醫療等領域的投資,預計這些舉措未來都將產生吸引投資的效應。
聯合國貿發會議秘書長基圖伊表示,經濟特區作為吸引投資和促進工業發展的關鍵政策工具,在世界各地呈爆發式增長。經濟特區在結構轉型、提高全球價值鏈參與度和促進產業升級等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但是,也有許多經濟特區表現不佳,未能實現吸引大量投資的預期目標,其中一部分還付出了高昂的失敗代價。為確保經濟特區達到發展預期,各國不僅要應對更加困難的貿易和投資環境,還要面對諸如低成本勞動力的重要性降低、目標行業發展趨勢預測與調整、制定社會和環境治理最高標準等新問題。基圖伊提出三項建議,即注重吸取以往教訓、提出前瞻性開發理念和嘗試建設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示范區。
報告分析稱,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繼續建設更多的經濟特區和工業園區,東南亞國家、印度、孟加拉和巴基斯坦等,都有這方面的規劃或建設項目。印度、韓國、菲律賓和土耳其將工作重點放在信息和技術領域,西亞國家更青睞服務業,大多數東南亞國家則尋求吸引不同類型的制造業,印尼、泰國和越南著力于工業設施和發電項目。拉美和加勒比地區越來越多的國家希望通過經濟特區來推動經濟發展,該地區的經濟特區擁有1萬多家企業,約100萬名員工。哥斯達黎加、多米尼加和尼加拉瓜經濟特區出口占這些國家出口的一半以上,墨西哥和哥倫比亞的經濟特區出口在各自國家出口總額的占比分別為31%和13%。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協議的推進,預示未來非洲新興經濟特區將蓬勃發展且投資前景良好。非洲大陸54個經濟體中有38個擁有經濟特區,其中肯尼亞的經濟特區數量最多。非洲大陸最大的三個經濟體尼日利亞、南非和埃及都制定了經濟特區方案。鑒此,加強區域合作也為經濟特區建設創造了更多空間。
報告還指出了經濟特區和工業園區面臨的新挑戰,包括如何為改善各國工業基礎、推進環境和社會治理作出積極貢獻,如何適應數字經濟發展需求,如何應對保護主義抬頭和貿易優惠政策發生變化等。
(責任編輯:張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