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馬上就要到了。由于種種原因,過去傳統的節日內涵漸漸被吃粽子和放假游玩所替代,成為“舌尖上的節日”;原本豐富多彩的端午民俗文化,也因為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而變淡了。如今,大多數人居住在城市,遠離田野山林,已經很難像過去那樣采摘艾草、菖蒲,雖然人們能輕松地買到粽子,卻少了一家人包粽子、煮粽子的勞動快樂。此外,一些西方節日的“闖入”又對傳統節日文化造成了一定沖擊。
其實,適應新的時代要求,端午節也應該有新的時代價值。讓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過個有文化味的端午節。這就需要開發與節日文化相對應的產品,通過各種有形物質回歸節日文化,增加儀式感,讓節日過得充實快樂。同時,還可開發相應的節日活動。比如,舉辦“端午詩歌朗誦會”“端午詩歌大賽”,舉辦賽龍舟等,體現努力奮斗、拼搏向上的精神,煥發人們的團結精神和昂揚斗志。在不少地方,人們還用通俗易懂的形式,把端午文化納入兒童讀物、搬進博物館等。這樣一來,節日里除了粽香,還有“詩和遠方”,通過不斷充實端午文化內容和時代內涵,留住人們的文化記憶,喚醒人們的節日情感,這些做法都值得點贊。
過個有文化味的端午節,還要適應形勢變化,創新表現方式,為節日活動注入時代氣息。比如,可舉辦網絡讀詩誦詩賽詩,重塑“詩如海”的端午;可借鑒電商營銷模式,開展網上摘粽葉、自助配香包活動,過一個“數字化”的端午節。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前提是文化自覺,關鍵是文化創新。傳統節日蘊藏著一個民族的集體意識,描繪著一種文化的共同底色,是以文化創新塑造文化自信的最好抓手。讓我們一起過個有文化味的端午節,通過多種渠道傳承端午文化,理解其精神價值,汲取愛國營養,凝聚民族精神,從而塑造我們的文化認同和身份認同,形成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周榮光)
(責任編輯: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