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繼續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原副主任楊偉民在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專訪時表示,若說“三去一降一補”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初級版,那么“八字方針”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升級版。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原副主任楊偉民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專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于鶴章/攝
這幾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向前推進。楊偉民回顧說,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第一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根據當時經濟的實際情況,任務為“三去一降一補”。“三去一降一補”實施三年,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特別在去產能方面,鋼鐵和煤炭去產能任務提前完成,杠桿得到一定程度的穩定,去庫存完成得不錯,特別是三四線城市庫存去掉很多,降成本做了很多工作,補短板也取得明顯的進展,特別是在加強基礎設施方面。
“三年來,越來越認識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越深入,越需要瞄準深層次的問題。”楊偉民說,深層次的問題概括起來,主要是要素配置的失衡問題,應該配置到某一個行業、某一個領域的要素,配置比是不到位的。
比如,最近幾年制造業發展一直在減速,一方面產能過剩,另一方面新的供給又創造不出來。新的供給短期創造不出來直接原因是創新能力不夠,同時也跟金融支持有關系。最近幾年,金融對制造業的貸款比重來大幅度下降,制造業沒有“血液”的支持,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制造業比重的下降。
比如,雖然我國產業體系很完整,但產業鏈很脆弱。還有,國民經濟的循環不暢問題。在金融流動性比較充裕的情況下,也很難流到最饑渴的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那里去。再比如,盡管國內的制造能力很大,但市場還不足以支撐這樣強大的制造能力。
針對上述這些深層次的問題,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八字方針”。楊偉民分析稱,相對于“三去一降一補”,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拓展了更多方面。
對于“鞏固”二字,楊偉民認為,就是要鞏固“三去一降一補”的成果。他說,該去產能的還需接著去,主要以去除“僵尸企業”為“牛鼻子”,哪個行業有“僵尸企業”哪就該去;結構性去杠桿還要接著做,重點是要控制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和企業債務;去庫存可能需要做一些新的調整,主要是實施房地產市場的長效機制,促進房地產能夠健康發展;補短板也還要按照原來的方向接著去做。
“鞏固‘三去一降一補’的成果,不能讓去掉的產能再‘死灰復燃’,不能讓已經得到控制的杠桿率再大幅提升,不能讓壓縮的成本再度反彈,這就是鞏固的問題。”楊偉民說。
針對“增強”,楊偉民表示,主要是增強微觀主體的活力。他認為,任何政策,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最終目的都是增強微觀主體的活力。微觀主體主要是企業,包括民營企業、外資企業、國有企業。這三類企業都存在各自的問題,要通過改革的措施,增強微觀主體的活力。對于民營企業,要保護民營企業的產權,保護民營企業家的安全;對于國有企業,要推動國有資本的改革等;對外資企業,要進一步開放,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執行新的負面清單制度。
如何“提升”?楊偉民認為,主要是提升產業鏈的水平。目前整個產業鏈比較脆弱,需要通過創新增強產業鏈的抵抗能力。
“八字方針”最后兩個字是“暢通”,楊偉民認為,暢通國民經濟的循環,最主要是兩個:一是實體經濟和金融之間的暢通,一是生產和市場之間的暢通。他說,金融是“血脈”,但“血脈”必須要依附于“肌體”,如果“肌體”不暢,“血液”就流動不起來,同樣,如果“血液”流動不好,“肌體”在某一個方面血流不到位,就會“手腳麻木”。
“中國在2010年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據預測,可能在今年或者明年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但這晚了十年時間,說明市場的成長滯后于生產的成長。”楊偉民說,因此要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就是要解決生產能力和消費能力匹配的問題,把生產和消費在總量上平衡起來,使經濟增長可以更多依靠于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更好地循環起來。(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馬常艷)
更多報道請見“2019全國兩會專題”
(責任編輯:臧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