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22日訊(記者徐惠喜 )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德勤22日在京發布《2018中國移動消費者調研》,這項調研對中國消費者與移動數碼設備的供求關系和應用方面進行了針對性的研究分析,并提出9大核心觀點,涵蓋中國手機持有率、手機AI應用、指紋識別、二手手機市場、短視頻應用、手機支付、智能家居與可穿戴設備、手機流量、以及個人信息保護。該報告稱,與全球相比,中國的數字消費者已站上科技頂端。
中國用戶“喜新厭舊”程度高于全球
在設備層面,中國用戶的手機持有率及替換手機的頻率均位居全球第一的位置。2018年,中國用戶手機持有率高達96%,同比增長了7%,相比全球的平均持有率高出6%。高增長的持有率可歸因于國產智能手機崛起、手機市場競爭白熱化、加上中國通訊運營商在流量套餐的價格和使用規格方面的不斷放開,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購買新機。在高持有率下,中國用戶更換手機的頻率也明顯高于全球用戶。在2017年后購買手機的占比中,中國用戶的占比近80%,全球用戶僅為58%。與此同時,在手機功能日新月異的中國市場,舊手機對于用戶的價值較小,因此用戶對于二手手機市場和以舊換新的興趣仍然很小,導致二手手機市場“一潭死水”。
短視頻相關應用進入“霸屏模式”
德勤調研數據表明,中國用戶在對人工智能應用的使用率總體上高于全球用戶。得益于科技巨頭開放的開源社區、海量的搜索數據、豐富的產品線和廣泛的用戶需求,中國在人工智能應用方面迎來了高速的發展。當中,隨著更多的移動設備廠商入場人工智能領域,面部識別和語音識別等,人工智能的解鎖方案將得到更大程度的普及。
與此同時,中國用戶短視頻的應用于2018年全面爆發,以濾鏡、視頻編、跨平臺分享為主的短視頻相關應用快速擴張,而加入了智能推薦等人工智能算法的短視頻類應用也極易令用戶“上癮”,并擁有極強的傳播性和社交屬性。因此,中國用戶在內容上消耗的時間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而其中,新聞、即時通訊上的視頻以及視頻新聞已經成為中國用戶的主要內容消費形式。德勤中國全國電信、傳媒和娛樂行業主管合伙人林國恩認為:“隨著短視頻相關應用愈趨普及,視頻類內容正在成為用戶獲得信息的來源。以往用戶需要在不同APP中輾轉才能看到的內容被聚合到了短視頻平臺,現在,各大內容聚合平臺孵化出的短視頻APP囊括了多種類的視頻內容,人們對內容的消費更進一步 ‘碎片化’。 未來,視頻聚合平臺應該在為用戶提供更多有效和有價值的內容上努力。”
指紋識別占據生物識別領域“C位”
在手機支付方面,報告指出中國用戶在使用移動端操作銀行業務的占比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便捷的操作、線上線下應用場景的搭建促使手機支付逐漸取代銀行卡成為中國手機用戶形影不離的“錢包”。當中,引入生物識別技術衍生脫離手機的支付方式,也是促使消費者提高其使用率的關鍵,而更加智能的屏幕指紋識別在2018年逐漸被各大廠商采納,更快更便捷的操作結合微信、支付寶等支付方案使指紋識別的滲透率進一步擴大。除指紋識別外,基于AI技術的人臉識別、語音識別技術成為僅次于指紋識別增速的識別技術,隨著人工智能、物聯網在中國的快速發展,中國有望進入“刷臉”時代。
(責任編輯:張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