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去年以來,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打響。接下來還有哪些污染防治的“硬骨頭”要啃?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經濟成本有多大?需要避免哪些錯誤的傾向?圍繞這些問題,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
堅決啃下污染防治的“硬骨頭”
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大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力度,尤其是加大了對大氣污染防治的力度。
李佐軍認為,總的來看,污染防治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比如從大氣污染防治來看,《大氣十條》中定的五個方面的目標都提前超額完成。“老百姓的感受也比較明顯,這兩三年來,在北京等北方地區,供暖季出現很多天的藍天,這在前幾年是不可想象的。”
那么,未來還有哪些污染防治的“硬骨頭”要啃?李佐軍表示,污染防治的“硬骨頭”還比較多。大氣污染防治方面,最主要的是大氣污染防治的長效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水污染防治方面,比如說黑臭水體的治理,水源地的保護,以及重污染地區大江大河的治理,也還有很多“硬骨頭”;土壤污染防治方面,有些重金屬污染積重難返;還有一些新型污染,比如噪聲污染、光污染、白色污染等等,這些方面都還有很多難點需要去破解。
為了可持續發展,投入都是值的
有人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經濟成本有多大,到底值不值?
“總體來看,污染防治的經濟成本還是挺大的。”李佐軍說,有人測算過,污染防治、環境保護的投入要占GDP的2%、3%左右才能夠達到好的效果。
至于值不值的問題,李佐軍認為,這就要看價值觀是什么。污染防治投入產出的效益,可能有的不是直接經濟效益,而是生態環境效益。“如果只考慮單方面的經濟效益,那可能你覺得有點不值了,但如果除了GDP還要健康還要可持續發展,那怎么投入都是值得的。”
避免污染防治措施簡單粗暴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堅守陣地、鞏固成果,聚焦做好打贏藍天保衛戰等工作,加大工作和投入力度,同時要統籌兼顧,避免處置措施簡單粗暴。
李佐軍指出,污染防治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從認識上面有幾個極端要避免。一種是為環保而環保,另一種是以GDP為中心,還有一種,抓環保采取“一刀切”,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大規模直接關停。
“正確的還是按照習總書記所說,綠色發展既要綠色又要發展,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在二者之間找到平衡。”李佐軍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馬常艷)
(責任編輯: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