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在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扶貧還要扶志、扶智,不能讓貧困人口“躺”在扶貧上面,不能把扶貧變成“養懶漢”,要讓貧困人口自身有脫貧的愿望和積極性。
李國祥指出,我國已經建立了中國特色的脫貧攻堅制度體系,構建了全社會扶貧的強大合力,形成了大扶貧格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把脫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取得了決定性進展。從2012年到2017年,中國貧困人口減少近7000萬人,五年間平均每年脫貧人口1200萬。
李國祥指出,打贏脫貧攻堅戰接下來的“主戰場”,在深度貧困地區。要改善這些地方的發展條件,解決整體性貧困,實現貧困地區全部摘帽,之后通過精準扶貧,不讓一個貧困戶在吃穿、醫療、教育、住房等方面有問題。
“精準”二字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詞。李國祥認為,實施精準扶貧,關鍵在扶貧措施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核心是因人因戶因村施策,突出產業扶貧,提高組織化程度,培育帶動貧困人口脫貧的經濟實體。有些貧困地區提出,產業帶動就業,務工助推致富。有些地方貧困農民說:“門口務工真好,兼顧莊稼老。晦D移就業一人,實現全家脫貧”。
李國祥指出,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當中,中央一直強調,各個地方也反映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是對扶貧標準的把握上。部分地方由于經濟發展水平高、貧困人口不多,拔高扶貧標準,帶來了“后遺癥”,主要的突出表現在:一個是“福利陷阱”,當貧困戶所享受到的福利,比非貧困戶還高,這樣誰愿意去努力奮斗呢?還有一個是“懸崖效應”,就是貧困戶把優惠的政策加上去之后,就明顯高于臨界貧困標準的非貧困戶。
李國祥還指出,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過程中,有些地方存在過度的形式主義,也有部分地方出現了鄉村干部挪用貪污扶貧資金的情況,這需要注意和整治。
“扶貧脫貧到了這個階段,脫貧攻堅目標一定能夠完成,但還需要在剩下大約兩年的時間里面扎扎實實工作,鞏固脫貧攻堅成效,提高質量不松懈,為將來進一步縮小相對貧困打下良好基礎!崩顕檎f。
(責任編輯:馬常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