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我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更多采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8個字上下功夫。這是中央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新定調,指出了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法論,并對明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和重點作出了部署。我們要在工作中全面理解和正確把握中央關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新論斷,特別是“八字方針”的深刻內涵和內在邏輯。
一、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
鋼鐵、煤炭去產能進展順利,截至9月,鋼鐵去產能超過1.4億噸,基本完成“十三五”確定的目標,煤炭去產能5.5億噸,完成目標任務70%,鋼鐵、煤炭產能利用率分別從2016年的72.3%和59.5%提升至目前的78.7%和71.4%。房地產去庫存成效顯著,商品房在建未銷售面積庫存由2015年的37億立方米下降到今年9月末的32.4億立方米,下降了12.5%。去杠桿穩步推進,全社會總體杠桿率穩中略降。降成本舉措不斷落地,兩年多來累計為企業減負2萬億元以上。補短板持續發力,廣大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但是,也要看到,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一系列結構性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尚未完成,目標遠沒有實現。而且,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途徑是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供給側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促進產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邁進。可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是因和果的關系、手段和目標的關系。因此,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
二、更多采取改革的辦法和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雖然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顯著成效,但在工作思路和具體做法方面,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和弊端,突出表現為政策措施行政化色彩比較濃。如在鋼鐵、煤炭去產能方面,為了盡快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一些地方采取了向企業攤派任務“一刀切”的行政手段,不僅引起了一些企業抵觸情緒和社會質疑,難以達到優勝劣汰的目的,還因為將企業虧損或倒閉破產的責任引向政府,使職工、企業、債權人等主體之間的市場糾紛轉化為個體與政府之間的矛盾,人為增加了政府負擔和執政風險。又如,在房地產去庫存方面,為了遏制住房價格快速增長,很多地方在落實中央“房住不炒”要求過程中,主要依靠限購、限貸、限售等行政性手段管控房價,導致市場正常交易受到影響。
正是認識到這些問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更多采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做到?一是去產能要總量規模控制轉向質量激勵導向。當前,隨著鋼鐵、煤炭市場供求走向新的平衡,去產能要及時調整工作思路。在“怎樣去產能”方面,逐步弱化總量控制導向,規避不顧地區差異的總量控制和任務分解方式,慎用技術裝備、產品規模等企業微觀標準調節產能。在“去誰的產能”方面,更加注重以市場競爭優勝劣汰方式替代行政性指令。二是強化產業準入約束。綜合考慮去產能任務和高質量發展要求,科學測算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社會功能性市場準入標準,用更嚴、更高標準,倒逼落后產能退出,實現行業持續健康發展。三是暢通產業退出渠道。盡快研究落后產能關閉退出后資產、債務處置辦法,促進不良資產價值變現,按照“保人不保企”的思路,堅決處置“僵尸企業”,推動市場及時出清。
三、念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八字訣”
一是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這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和“破”“立”“降”任務的延續深化。鑒于前期取得的成果,今后要重點聚焦3個方面發力。一是,推動更多產能過剩行業加快出清。除鋼鐵、煤炭外,我國產能過剩比較突出的還有煤電、電解鋁、水泥、玻璃等行業,去產能要從鋼鐵、煤炭進一步向這些行業延伸。要以科學處置“僵尸企業”為牛鼻子,重點通過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減少低端無效供給,促進土地、資本、人才等要素向優質企業、新興產業流動,著力擴大中高端產能,培育壯大新產業新動能。二是,降低全社會各類營商成本。近年來,成本高企大幅度侵蝕企業利潤,已經成為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攔路虎。很多企業連生存都困難,更不用奢談轉型升級。因此,要千方百計降低全社會營商成本,讓廣大企業卸下包袱、輕裝上陣。重點降低三方面的成本:大規模推進減稅降費,切實降低企業稅費負擔;著力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大力優化營商環境,降低企業市場交易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三是,加大基礎設施等領域補短板力度。重點是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短板,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城際交通、物流、市政基礎設施等投資力度等。
二是增強微觀主體活力。這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得以順利推進的基礎前提。微觀主體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單元,只有市場微觀主體活力十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取得成效。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受內外部環境多種因素疊加影響,我國實體企業經營困難,加上很多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受到這樣或那樣不公平待遇,對未來發展信心不足,部分企業出現等待觀望現象。為此,加快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和法治化營商環境,破除以所有制為標簽對企業在市場準入、獲得要素等方面實施的歧視性做法,構建以公平競爭、優勝劣汰為主導和正向激勵機制,同時加強對企業家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的保護,有效激發企業和企業家干事創業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性,培育發展更多優質企業。
三是提升產業鏈水平。這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追求的方向目標。我國擁有全世界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產業鏈也比較完整,鋼鐵、汽車、手機等220多種工業品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2017年制造業增加值達到24.3萬億元,占全球比重超過四分之一。但是,我國產業總體水平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水平,大而不強,大而不優,主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知名品牌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知名公司少。要立足我國工業基礎雄厚、產業體系完備、人力資源豐富、市場需求巨大的基礎,瞄準高質量發展目標,按照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要求,把握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扎實推進制造強國建設,更加注重利用技術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更加注重發揮人口和市場規模優勢,推動全球創新成果在我國孵化轉化和應用,加快構建以信息、技術、知識、人才等新要素為支撐的新的競爭優勢,培育和發展以“四新”為代表的產業集群,促進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水平。
四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這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順利推進的根本保障。馬克思主義關于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理論指出,經濟活動由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等主要環節組成,只有這些環節循環順暢,社會再生產才能得以順利進行。受傳統體制影響,我國這些環節還存在不同程度的梗阻現象,特別是在要素市場上,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所有制之間的要素流動還不夠順暢。為此,要堅決打破地區保護,破除要素流動壁壘,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調整優化金融體系供給結構,積極發展民營銀行和社區銀行,推動城商行、農商行、農信社業務逐步回歸本源,支持銀行等金融機構向中小微企業和民企放貸,提高金融體系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形成金融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我國人口區域間流動仍存在人為的制度障礙,比如農民工在大城市進城落戶仍然比較困難,無法享受與市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和保障體系。要完善城鎮化發展體制機制,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自由流動的體制束縛,推動已經在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順利落戶轉為市民。
(作者黃漢權 系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