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開市場操作力度大小與當前流動性總量水平有關,連續“停擺”并不意味著貨幣政策收緊。當前,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中性更有利于宏觀經濟平穩運行,更有利于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良好貨幣金融環境。降息與否不是關鍵所在,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引導融資成本下行是優于降息的政策選擇
臨近年末,對貨幣政策走向的討論又熱烈起來。
有人認為,貨幣政策收緊了。近一個月,公開市場操作連續“停擺”。截至11月29日,央行已連續25個工作日不開展公開市場操作,創下近年來公開市場零操作的最長紀錄。
還有人預測,貨幣政策要寬松了。理由是,美聯儲明年有可能放緩加息,我國貨幣政策受美聯儲加息影響將變小,貨幣政策操作的空間將變大。那么,在持續降準之外,央行降息的可能性也將增大。
事實上,公開市場操作力度大小與當前流動性總量水平有關,連續“停擺”并不意味著貨幣政策收緊。仔細觀察當前貨幣市場利率水平就能發現,當前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依然處于合理充裕水平,市場利率依然保持在低位運行。以銀行間市場最具代表性的7天回購利率DR007為例,近一段時間一直在2.5%至2.75%區間內波動,與今年上半年2.8%的中樞水平相比,不升反降。因此,公開市場操作暫停也是情理之中。
貨幣政策沒有收緊,那么在美聯儲加息放緩預期下,就一定會走向寬松嗎?近期市場上出現貨幣寬松預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實體經濟運行存在困難,金融機構和市場承受的壓力較大。然而,當前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中性更有利于宏觀經濟平穩運行,更有利于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
我國貨幣政策的一個重要著力點是為實體經濟創造穩定的金融環境和提供合理充裕的流動性。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外部環境都在發生深刻變化。從國內看,當前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基建投資增速下行,金融機構風險偏好下降,信用增長延續放緩態勢,小微企業、民營企業融資難問題較為突出,民間投資活力尚顯不足,內生增長動力有待進一步增強,需要把握好穩增長、調結構和防風險之間的平衡。從國際環境看,世界政治經濟形勢更加錯綜復雜,地緣政治風險依然較大,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正常化存在不確定性,貿易摩擦給未來出口形勢帶來了較大不確定性,可能造成外需對經濟的邊際拉動作用減弱,還可能沖擊投資者情緒,加劇金融市場波動。
面對這樣的國內外經濟環境,降息與否不是關鍵,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引導融資成本下行是優于降息的政策選擇。目前,貨幣市場流動性較為寬松,但實體經濟仍然融資難、融資貴,正是貨幣政策傳導不暢的表現。因此,應把握好各項政策實施的力度和節奏,改善貨幣政策傳導,實現金融防風險與服務實體經濟的動態平衡。
今年以來,人民銀行已經分別在1月份、4月份、7月份和10月份進行了4次定向降準,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優化商業銀行和金融市場的流動性結構,降低融資成本,引導金融機構繼續加大對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及創新型企業支持力度。針對民營經濟和小微企業,又通過擴大抵押品范圍、推出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等多種措施,加強“精準滴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
接下來,仍需要拓寬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的融資渠道。一方面,要改變“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局面、解決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關鍵還在于為其拓寬除銀行之外的其他融資渠道。在“堵偏門”的同時,也要“開正門”,正確理解表外融資與表內融資的關系。在符合監管要求和風險防控前提下,對那些真正能滿足實體經濟融資需求、規范合理的信托貸款、委托貸款等予以鼓勵和支持,發揮其對銀行信貸融資的補充作用。另一方面,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構還需要“幾家抬”來共同發力。通過減輕企業稅費負擔、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完善政策執行方式、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保護企業家人身和財產安全等多種方式,增強微觀主體活力,通過“幾家抬”共同改善貨幣政策傳導的微觀基礎。(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陳果靜)
(本欄目話題由今日頭條提供大數據分析支持)
(責任編輯: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