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記者來到廣西北部灣的欽州保稅港區,只見五顏六色的集裝箱整齊地擺放在碼頭,停靠在碼頭泊位上的貨輪,在等待大型橋吊裝載貨物;稍遠處,兩艘載滿貨物的貨輪拉響汽笛,緩緩離港……一艘艘穿梭于欽州港的“海上巴士”,見證了欽州港日益繁榮的國際貿易,也顯示有機銜接“一帶一路”的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建設邁出了新步伐。
翻開中國地圖,祖國西部地區最便捷的出海口一眼可見——廣西北部灣。但長期以來,欽州卻“有海無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欽州港1992年建港,20多年來實現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蛻變。欽州保稅港區管委會副主任王文遠告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欽州保稅港已累計投入190多億元,建成11個碼頭泊位,形成了航運物流、大宗商品貿易、整車進口、酒類進口、國際商品直銷等特色產業。欽州保稅港區已成為有機銜接“一帶一路”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的重要陸海樞紐節點。
欽州市港口集團副總經理方健力介紹,隨著國際集裝箱班輪航線的日益密集,目前,全球排名前20的船舶公司中有11家已經進駐欽州保稅港區開通航線。
如今,以“突破瓶頸完善集疏運體系”為突破口,欽州保稅港區著力打通大通道全線,加強港口后方鐵路站場和相關鐵路支線、專用線建設,提高“海鐵”“海公”“海空”“水水”等多式聯運的便利性、高效性。
今年1月份,首趟由廣西發往歐洲的中歐班列(欽州—波蘭馬拉舍維奇)成功開行;5月份第二趟中歐班列(欽州—重慶—德國杜伊斯堡)開行。不僅如此,欽州還積極與重慶、成都、貴陽、昆明等西部城市達成海鐵聯運班列經欽州運行的共識。目前“渝桂新”班列、“蓉歐+”班列實現常態化運行。
“以重慶到新加坡為例,傳統的江海聯運至新加坡需約25天;如果通過欽州保稅港南向通道海鐵聯運,從重慶至欽州保稅港區,再到新加坡只需7天至10天。”王文遠舉例說。
隨著汽車、紅酒、肉類、水果進口,以及跨境電商、加工貿易等特色業務的加快發展,在欽州港,一系列面向東盟、服務西南開放合作的“欽州平臺”已經形成:來自東盟國家的各類礦砂、煤炭、木漿、棕櫚油、天然橡膠等產品源源不斷地進入欽州港,欽州的紡織服裝、機電設備、成品油、液化氣、皮革制品等貨物,則通過邊境貿易、加工貿易、一般貿易等形式出口東南亞市場。
伴隨欽州港西南國際出海大通道的戰略地位不斷凸顯,欽州現代產業體系已初步形成。近年來,中馬欽州產業園區、欽州保稅港區、欽州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功能區日益完善,讓欽州港加速邁向國際大港口的行列。其中,作為中馬兩國政府投資合作的旗艦項目,中國—馬來西亞欽州產業園區與馬來西亞—中國關丹產業園區開創了“兩國雙園”的國際合作新模式。
“公司去年9月份建成投產,僅用3個月時間,產值就達到3000萬元,今年產值預計將超過3億元。”在中馬欽州產業園區,廣西鑫德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劉玉峰告訴記者,公司生產的手機蓋板和保護屏已經通過韓國三星公司核驗,即將進入其東南亞生產線。
與廣西鑫德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樣,如今在中馬欽州產業園區注冊的280多家企業都實現了較快發展。欽州市委副書記、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高樸告訴記者,中馬“兩國雙園”已經成為實踐“一帶一路”倡議、助力中馬經貿合作的標志性項目。經過6年的開發建設,“兩國雙園”基礎設施配套體系基本形成,產業合作加快推進,部分重點項目相繼投產,合作機制日益完善,為中國先進產能“走出去”和馬來西亞及東盟傳統優勢產業“引進來”搭建了良好平臺。
欽州保稅港區及中馬欽州產業園區的快速發展,是欽州融入“一帶一路”、提升開放水平、加強與東盟互聯互通的縮影。目前,欽州保稅港區正在大力發展航運物流、國際貿易、加工貿易等產業,努力建設“面向東盟國際大通道的關鍵通道,面向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戰略支點的核心支點,‘一帶一路’有機銜接重要門戶的一線門戶”,為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的建設添磚加瓦。(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韓秉志 周驍駿)
(責任編輯: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