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19日訊(記者郭靜原)冬奧會今年年初就進入“北京周期”。與夏季奧運會相比,冬奧項目,尤其是室外舉辦的雪上運動項目,受氣象條件影響更大,風速風力、氣溫雪溫等因素甚至直接考驗著運動員的技術發揮。
哪些天氣過程可能會對賽事造成影響?冬奧氣象保障服務將如何進行?帶著這些疑問,記者在中國氣象局近日舉辦的《直擊天氣——與科學家聊天》活動中找尋答案。
據悉,北京冬奧會是設項最多的一屆冬奧會,共有109個小項,“這其中冰上項目占比30%左右,雪上項目約占70%。”北京冬奧組委特聘專家、原北京冬奧申委副秘書長趙英剛坦言,比起冰上項目主要在室內進行,比賽對環境和氣象條件的要求相差不大,但雪上項目就不一般了,由于受到場地標準、山形地貌、氣象條件等復雜因素的影響,導致對天氣的分析和判斷存在許多不確定性。
“比如高山滑雪的滑降比賽要求垂直落差達800米,不同賽段需根據風力大小判斷是否搭建防風墻;自由式滑雪從起跳開始到完成一系列高難度空中飛行動作,一旦有風,就會對運動員產生直接影響。比賽期間,我們還要考慮到山區的小氣候變化等。”趙英剛說。
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舉辦冬季奧運會,在氣象服務保障方面還面臨諸多挑戰。中國氣象局冬奧氣象中心執行副主任劉燕輝表示,由于為冬奧會準備的不少賽場都屬新建,缺乏氣象觀測資料,從2014年開始到現在,氣象部門在這些地方已逐步設立39個氣象站點,為比賽提供數據支撐;同時,以往的氣象業務系統普遍是按照城市人口密集區來構建的,而為山區、雪地等一些冬奧會特殊賽場提供氣象預報支撐,需要作出一定調整;此外,在冬季山地氣象預報方面,我國團隊仍缺乏經驗積累。
“過去我們比較關心的都是像暴雨、雷鳴等表現突出的夏季天氣,但冬奧會期間的天氣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影響并不算大,對賽事項目而言卻尤為重要。其實天氣影響并不可怕,但需要氣象部門做出準確預報并為賽事提供決策服務,以至達到奧組委對我們提出的‘一場一策’‘一項一策’要求。”劉燕輝說。
趙英剛告訴記者,冬奧氣象保障一是要在前期做到大量氣象數據積累和分析研判,針對何時造雪、鋪設賽道,以及造多少雪等問題及時給出建議;二是在比賽期間對天氣進行實時播報,保證有良好的氣象條件助力運動員取得好成績,也為觀眾和競賽組織者等提供充分的氣象信息;三是一旦遇到極端不利天氣,需要根據天氣情況對比賽進行相應調整,還要考慮到隨之引發的交通運輸問題,保障大量觀眾快速安全撤離。
這一次,北京、張家口同為主辦城市,昔日的滑雪勝地能否出色的完成冬奧會舉辦呢?“雖然北京和張家口多以旅游性質為主的滑雪活動相比冬奧會高難度、高水準的比賽要求還有一定差距,但從氣象條件而言是非常適合舉行冬奧比賽的。”中國氣象局冬奧氣象中心氣候和數據服務組副組長王冀介紹,其中核心的氣象指標就是溫度,從而保證雪的質量。據統計,北京和張家口氣溫常年在冬奧會期間基本保持在-10℃到-1℃,且比賽場地從11月初至次年3月底都處在結冰期,適合存雪。同時,當地山區冬季平均風速較小,能夠保障比賽順利進行。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冬奧賽區大多處于山區地帶,氣候多變,有時可能隔著一條水溝,刮風、降雪、能見度的表現都存在較大差異。中國氣象局冬奧氣象中心現場預報服務組組長時少英認為,氣象預報員的專業程度也是保障冬奧會成功舉辦的關鍵。
“山區地形復雜,尤其是對局地到賽區的小尺度天氣預報,多數預報員在日常工作中沒有接觸過,很難建立起預報概念模型。中國氣象局已選拔出15位氣象預報業務骨干,但面對冬奧賽事天氣預報,原有的預報經驗不太靈了,它更關注非常規要素預報,像是陣風要精確到多少米/每秒,關注降水相態的變化究竟是雨、雨夾雪還是雪,并時刻注意積雪深度等。”時少英介紹,除了要提高預報能力外,預報員在現場還要實時提供氣象咨詢,為競賽團隊做出理想判斷。
如今,北京冬奧會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備中,針對預報員的冬訓也早已開始。他們將經歷怎樣的訓練?需要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首先就是向國際同行學習,快速接受全面的賽事預報技術培訓。接著是到賽區駐訓,預報員將于冬季的1至3月去往賽區現場熟悉地形,沿著賽道和氣象站從山腳一直到山頂體驗天氣變化,定點開展天氣預報測試,以備今后更好的融入賽事預報工作。”時少英說。
(責任編輯:張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