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從貴州遵義向東驅車1小時,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一行來到有“童話小鎮”之稱的湄潭縣湄江街道金花村七彩部落。
湄潭地處烏江流域,因當地湄江、桃花江兩江在城區匯如深淵、彎環如眉而得名。由于擁有世界上連片面積最大的茶園,這里也因此被稱為“貴州茶海”。站在湄江街道金花村萃芽27℃茶旅扶貧示范區觀景臺上,巍巍青山環抱四周,連片茶樹碧綠如茵,青瓦白墻的黔北民居點綴其間,儼然一幅自然靈動的美麗畫卷。
“湄潭是五陵山片區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重點縣,以前金花村可不是這個樣子。”說起近幾年的變化,湄潭縣湄江街道辦事處主任劉云澤感慨萬千,以前這里交通閉塞、經濟落后,農民只能以種植玉米、水稻為生。雖然種茶歷史悠久,但并沒有大規模種植。由于地處山區,水土流失嚴重,“天上下多大,地上流多大,老百姓的日子過得非常艱苦”。
轉折出現在2004年,當年湄潭縣開始在全縣大規模推廣種植茶葉。十幾年來,湄潭縣鉚住茶產業發展不動搖,從“退耕還茶”到“六四五六”(60萬畝生態茶園、4萬噸茶葉產量、50億元茶業綜合收入、畝均產值6000元以上)茶業提升戰略的實施,把產業不斷做大。如今,全縣茶園面積達61萬畝,茶業綜合產值位居全國第二位。
2014年,依托漫山遍野的茶樹,湄潭縣又推出了“茶旅一體化”模式。“該模式就是在通過種植茶樹美化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實現茶葉種植和鄉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劉云澤介紹。
金花村七彩部落即是這一模式的生動實踐。據湄潭縣七彩部落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學良介紹,2015年初,村“兩委”號召村民組建旅游專業合作社,采取統一規劃打造、統一資源整合、統一運營管理、統一股份分紅的“四統一”方式,村黨支部引導群眾組建合作社,動員村民既可以用現金入股,也可以用土地、茶園、林地等生態資源入股的形式,探索建立了“人人是股東、戶戶能分紅”的新型農村經營模式,走出了一條“產業興、村民富、村寨美”的茶旅一體化新路子,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茶旅一體化”綠了山頭、美了鄉村,青山綠水也實實在在地回饋了廣大村民。據徐學良介紹,目前七彩部落有鄉村餐館17家、鄉村賓館5家、農家客棧16家,鄉村超市3家、奶茶吧2家、特色小吃24家、手工茶葉加工4家,每月旅游綜合收入達300萬元以上。2017年全村人均收入達3.16萬元,人均年分紅金額超過2000元。同時,還帶動本村和周邊400多名貧困村民脫貧。“以前,是我們進城找活干;現在,是城里人上我們這里采茶勞動。”徐學良笑著說。
在七彩部落,村民們平時種茶、采茶,參與茶葉加工。每逢節假日或重大節日,村民則變成演員,登上七彩部落的廣場大舞臺為游客演出原生態的農耕文化。通過“茶旅一體化”模式,實現了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湄潭縣兼顧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把生態環境蘊含的發展潛力激發出來,不斷探索轉化的路徑和方法,并形成經濟新的增長點,從而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這一點上,該縣嘗到了甜頭,也看到了通過“茶旅一體化”實現綠色發展的廣闊前景。
據湄潭縣旅游局局長楊秀軍介紹,下一步湄潭縣將進一步推進鄉村旅游標準化建設,制定農家樂、鄉村賓館、農家客棧相關標準,提高旅游服務質量;同時,將于近期申報2個國家5A級景區、4個4A級景區,爭取該縣每一個鄉鎮都有一個3A級景區,以大景區帶動小景區的方式,推動“茶旅一體化”向高質量、高層次發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 會)
(責任編輯: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