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要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是一個系統工程,要通盤考慮、著眼長遠,突出重點、抓住關鍵。這為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轉換指明了方向。
立足新方位,開啟新征程。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
點擊觀看“經濟大講堂”專題
如何推動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高質量發展是一場關系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指出,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路徑。
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關鍵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主線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以提高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為重點,全面提高國民經濟各領域、各層面的素質;以大力促進市場競爭為手段,逐步填平各種低效率洼地,使高效要素進得去,低效要素退得出,為高質量發展打牢效率和競爭力基礎;以提高勞動力素質和鼓勵創新為抓手,充分發揮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的作用,從而為高質量發展厚植根基、注入動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的理解是,與高速增長階段更多表現為“數量追趕”“規模擴張”和“要素驅動”不同,高質量發展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質量追趕”,主要途徑是“結構優化”,主要動力是“創新驅動”。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把重點放在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上,把實體經濟做實做強做優。北方某省幾位市縣負責人抱怨,政府投資減少、舉債受控、項目壓縮,“不知道怎么干活了”。在新思路下,多年來依靠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經濟的做法受到沖擊。不過,每一次戰略調整也是一次重大機遇,這樣的調整也正是發展方式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重要機會。
高質量發展,還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持續做好民生工作;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使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高質量發展是否一定會一帆風順?需要防范哪些風險?
壓力與希望共生,挑戰與機遇并存。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是各層面結構調整優化的宏大系統工程。這就注定不會一蹴而就、一帆風順。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說:“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目標并非朝夕就能完成,而是一項長期“拉鋸戰”,在此過程中,各項工作和政策的制定也要圍繞這一核心進行。”
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表示,轉換期內,仍有不少問題、矛盾和挑戰亟待面對和解決。
首先要注意防空風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認為,經濟由高速增長轉向中速增長,風險發生的條件在發生變化。在高速增長期,不是風險的情況,在中速增長期,將變成風險。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問題,可能出現的“黑天鵝”“灰犀牛”,都可能成為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路上的障礙。“如若一些風險和問題處理不當,將會給中國經濟帶來沖擊。”
同時,還要注意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失衡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認為,要注意緩解經濟運行當中存在的三大失衡——供給和需求的失衡、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失衡。促進高質量的循環,暢通供需匹配的渠道,暢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渠道,落實“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要求,確保經濟平穩可持續運行。
此外,高質量發展需要好的機制做保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速度能夠領先世界就是因為改革開放。要轉向高質量發展,就要從適應高速增長階段的體制,轉向適應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未來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構建一個適應高質量發展的制度環境。
地方主動性在地區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區深圳的快速發展就是最好的例子。下一步,高質量發展要鼓勵地方競爭,給地方比較大的自主權。“讓他們有比較多的自選動作,鼓勵他們有特點、有個性、有差別。”
中流擊水,正當其時。中國經濟已經告別了“鋪攤子”模式,開始向“上臺階”發展。邁向新的階段不可逆,緊迫發展任務不能等。在這個重要的關口,實現高質量發展這一重要轉換,方向明確、方案清晰、人心篤定,接下來就是主動作為,闊步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
(責任編輯:馬常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