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交通、未來的生產、未來的通信……這些分論壇的名字已經表明,本屆博鰲亞洲論壇對創新給予高度關注。插上創新的翅膀,未來呼嘯而至。
創新為中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動能。正如京東金融CEO陳生強所言,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的發展為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科技創新成為中國建設現代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數字化和智能化服務于實體經濟,正在幫助實體經濟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收入。
創新也在成為全球經濟復蘇的支點。技術變革的加快,正不斷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新的業態和新的產業模式,人類社會開始由工業經濟時代進入數字經濟時代。默克高性能材料全球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安高博頗為感慨:“第四次工業革命已經到來,為了使消費者受益,為了提升發展速度,未來必須擁抱創新,這一路徑已經非常清晰。”
創新如何顛覆和重塑傳統產業和經濟模式,又將描繪出怎樣的藍圖?當創新將經濟發展帶向新的高度,人們又將面對哪些挑戰?這些問題成為“博鰲時間”里,與會嘉賓關注的焦點。
循序漸進新動能
“這是我第15次來參加博鰲亞洲論壇了,這15年里,我親眼見證了新技術為經濟發展提供的動力,創新正在以前所未見的速度形成浪潮。”百度公司總裁張亞勤的話代表了嘉賓們的心聲。
新動能從哪里來?包括云計算、5G等在內的技術突破,為創新提供了基礎資源。蘋果公司副總裁葛越坦言:“拿5G來說,它能夠幫助虛擬現實、增強現實這些需要極大數據存儲量的新技術真正成為現實,也能通過極低時延的優勢來使種種設備實時反饋各種數據,這樣人們就能真正遠程控制醫療設備。此外,還能幫助機器與機器互聯,讓物聯網成為現實,這些都來自5G技術提供的保障。”
再上一層則是對海量數據的整合和利用。惠普公司亞太區總裁理查德·貝利表示:“數據分析在改變供應鏈,現在通過分析消費者的數據,生產制造正在因需而變,更好地對接消費者的需求。”浪潮集團董事長兼CEO孫丕恕則認為,大數據正在成為智慧之源,成為孕育新經濟、新業態的“土壤”。“數據可傳輸、可交流、可編輯、可存儲和可統一標準的特性,讓人類第一次能夠從根本上打破行業、產業疆界的融合介質。這讓行業不再單打獨斗,可以在橫向滲透中產生全新的模式。”
擁有數據,分析數據,智慧應運而生。數據顯示,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預計到2025年將增長到2萬億美元。“人工智能對傳統產業的變革將是顛覆性的。”小i機器人創始人袁輝介紹說:“拿對制造業的影響來說,從預先性維護到異常檢測,從工藝流程再造到智能客服,人工智能賦能讓未來展現出全新的面貌。”vivo創始人沈煒認為,人工智能甚至可以改變普通人與世界的交互方式。“未來的智能手機一定會出現一個人工智能助手,幫你過濾整合信息,處理日常事務,人工智能會幫助人們更好地處理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關系。”
協同創造新合力
如何讓創新更好地發揮效能?在嘉賓們看來,一是要不斷推進標準的建立。威馬汽車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沈暉說,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智能網聯的安全標準正在制定之中。“之前的種種安全標準,往往只能服務于手機,只有具備了智能網聯的安全標準,未來包括無人駕駛等汽車聯網安全才有保障。在這個標準的制定上,中國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化龍表示,“創新的能量釋放與標準緊密連接,技術好當然是值得認可的,但技術要真正實施,還牽扯到新的標準制定和實施。”
硬幣的另一面則是不斷推動相關生態的建立。維信諾首席專家張德強告訴記者:“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協同起來才能設計出更好的未來,比如說手機屏幕能實現觸摸功能只是第一步,接下來還要與屏下指紋、人臉識別等功能集成,然后還要與采用這些技術的應用配合,只有開放的生態,才能生生不息地應對技術的迭代。”瓦克化學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施拓知表示,傳統行業要接受新技術,但新技術的提供者也要認真考慮傳統行業的需求,二者相互配合才能實現生產力的提升。
此外,走在創新路上的先行國家也要向不發達國家伸出援手。世界衛生組織榮譽總干事陳馮富珍說:“新技術可能是獨立生長出來的,但不要忘記那些急需新技術的發展中國家。包括科學界、企業,在世界范圍內依然需要形成合力來共同行動,幫助這些國家也能夠享受創新帶來的福利。”
謹慎面對新挑戰
“創新也帶來了潛在的問題和風險,打開魔盒,放出的到底是精靈還是怪獸,這是創新提供者必須考慮的問題。”被稱為“以色列科技創業之父”的知名投資人尤西·瓦爾蒂說。創新帶來了新產品、新模式和新業態,也同時釋放出新的問題。
最受關注的問題是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黑莓公司首席執行官程守宗表示,最近有關臉書公司的數據泄露事件引發了全球關注,這充分證明了數據安全的重要性。“誰持有數據,誰有權利使用數據,企業對個人數據的使用應當遵循什么方法,事關每個人,也事關未來技術能否真正發揮效力。”葛越認為,對于智能設備來說,可行的方式是匿名收集數據,只掌握整體情況。
瑞典愛立信公司董事長雷夫·約翰森認為,在保護數據安全和隱私的同時也要考慮以怎樣的方式合理利用數據。“人們提到數據往往想到的是個人數據,但還有其他的海量數據存在。比如,一個核電站,其數據可能對消防人員很有用,但如果被恐怖分子得到了則相當危險,如何衡量數據安全?重點是判斷誰有權力了解和使用數據。”
應對新技術帶來的風險,來自國家層面的監管被寄予期望。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干事弗蘭西斯·高銳表示,“技術本身是中性的,但技術的應用的確要面對安全、倫理等一系列挑戰,每個國家都要探索如何更好地管控新的信息技術,讓技術的潛力能夠更好地幫助我們獲得價值。”(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陳 靜)
相關專題: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