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7日訊(記者 魏金金 專欄)作為農業大國,中國有近9億農民,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村建設是重中之重,且未來發展的最大潛力也在農村。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在3月6日的文藝界別小組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馮遠建議,普及農村青年高中教育,提高當代中國青年農民的的整體素質,提升生存生產能力,幫助他們創業立業。
馮遠 委員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李冬陽/攝
如今每年都有大量農民離開農村、離開土地,人口大量遷移,造成了越來越多的空心村。另一方面,國家也在逐步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改善農村的生活條件,同時出臺一系列的鼓勵政策吸引廣大的外出農民工返鄉創業,力爭快速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在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造就更多鄉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創新鄉村人才培育引進使用機制等。可以說,這些既對新時代農村青年或返鄉創業青年創造了新的機遇,但同時也對其整體的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保障農村青年更好地投身現代化的農業農村建設?馮遠認為,人才培養,教育為本。對于那些沒有考上大學的農村青年,有必要普及高中教育,“因為對于那些考上大學的,尤其到國外留學的人,他們很少會再回到鄉村,他們把走出大山、走出農村看做是人生成功價值的一種體現。在這種情況下,誰來建設新農村?新農村怎么振興?還是需要鼓勵、吸引、獎勵一大批年輕人或是年輕農民工,以及他們的后代去學農、務農、愛農,最后強農。中國的現代化強國建設是建立在農業、農民、農村強盛的基礎之上的,離開這一塊,很可能這一批年輕人的整體文化素質將會拖了現代化的‘后腿’”。
據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中國2016年農民工總量達到2.81億人。這些進了城的農民仍然要面臨就業與創業的問題,教育、醫療、養老等問題同樣依舊存在。馮遠認為,在這樣的背景下,需要在目前教育投入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對農村農民職業技術培訓,幫助他們創業立業。 一方面,通過普及高中教育,從根本上來逐步實現“授人以漁”,同時吸引一部分人留在農村,幫扶農村,建設農村。另一方面,積極送文化下鄉,幫助他們提振信心,提升生存、生產能力,從而在總體上提高當代中國青年農民的整體素質。只有這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強國才有可能真正實現,才能讓四億農民真正過上美好生活。
更多報道請見 “將改革進行到底——2018全國兩會專題”
(責任編輯: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