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上午,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等回答記者提問。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劉瀟瀟攝
3月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記者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何立峰、副主任張勇、副主任寧吉喆就“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推動高質量發展”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談中國經濟:
“厲害了,我的國!”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目標增速為6.5%左右。這一目標能否順利完成?
“總的來說,我們對2018年GDP實現6.5%左右的預期目標是充滿信心的。”何立峰說,2017年中國經濟面臨的形勢非常錯綜復雜嚴峻,“黑天鵝”事件不斷,“灰犀牛”事件也有發生,但中國仍然穩中有進、穩中向好。
何立峰介紹說,2017年我們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了82.7萬億元。按照2017年12月31日的匯率計算,超過12.2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特別是增長幅度達到了6.9%,增量達到了8.35萬億元,相當于1.27萬億美元。
“借用現在熱播的紀錄電影名字來形容中國經濟,就是‘厲害了,我的國’。”何立峰說,2017年,中國經濟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一是平穩。去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經濟增長速度都是6.9%,而且與之相關的各項實物量指標都非常平穩,表明中國經濟協同性、整體性良好。
二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非常大。新興產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8.8%,第三產業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達到51.6%。另外,“三去一降一補”取得了較好成績,為下一步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示范樣本。
三是綠色發展取得很大進展。單位GDP能耗下降了3.7%,其他領域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工作力度也平穩進行,天更藍了、水更綠了、山更青了。
此外,2017年,我國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351萬人;1289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何立峰分析說,2018年,隨著各種新興產業發展和現代服務業發展,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可能會接近甚至超過60%。隨著一系列促進實體經濟投資的政策措施出臺與實施,結合目前的經濟活躍度和其他方面指標綜合分析,預計今年各方面補短板的投資會加大力度,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還會保持在三分之一左右。
談吸引外資:
繼續推動投資便利化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以來,外資在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中作出了相當重要的貢獻。2017年,我國吸引外資規模創下歷史新高。
寧吉喆表示,中國引資的成效是顯著的,2017年,中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達到1310億美元,居世界第二。改革開放40年來,外資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進出口方面,外資企業進出口接近全國進出口總額的50%;在工業產值方面接近全國的25%左右;在稅收方面提供20%左右的全國稅收;在就業方面提供了約10%的就業。同時中國的快速增長也為外資企業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實現了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中國吸引外資取得的成績,得益于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和改善投資環境,特別是近幾年來出臺了一系列積極有效利用外資的政策,適應國內外錯綜復雜的經濟形勢的變化。”寧吉喆說,聯合國貿發會議調查顯示,目前中國在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中仍然排在第二位,與吸引外資的規模是一致的。
寧吉喆也表示,當前,我國在改進和完善投資環境工作上還需要繼續下大力氣。有關部門將努力推動形成全面開放的新格局,以高水平的開放促進高質量的發展。特別是要對接國際通行的經貿規則,建設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促進外商投資穩定增長。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林火燦在發布會上提問。宋雅寧攝
談信用體系:
使失信者真正受到懲戒
近年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加大力度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定期發布了社會失信懲戒信息。不過,目前全社會在失信方面的問題仍然較為突出。
張勇在回答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提問時表示,每個人在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中都和信用打交道。離開信用,市場經濟就很難平穩有序發展,這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國務院2014年出臺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綱要》中明確了信用信息共享和聯合懲戒的有關要求。為了落實好國務院的《規劃綱要》,國家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會同有關部門已經形成共有47個部門參加的部際聯席會議機制,包括建立健全法規制度以及標準體系;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形成18位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聯合激勵、聯合懲戒邁出實質步伐;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已經建成,實現了信息披露、信息公示,以及異議處理和聯合懲戒等功能。
“到目前為止,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還處于初期階段,需要不斷完善。”張勇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做好4個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不斷健全完善法規制度、標準體系。二是要進一步提升信用信息共享公開水平。三是加大聯合獎懲力度,使失信者真正受到懲戒,守信者獲得激勵,同時進一步規范紅黑名單制度。四是要加強誠信文化的建設,使全社會形成守信重諾的氛圍。(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林火燦 林紫曉)
更多報道詳見:將改革進行到底——2018全國兩會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