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4日訊 (記者 林火燦) 精準脫貧是我國當前“三大攻堅戰”之一。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郭軍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脫貧攻堅領域已經取得決定性進展,有必要開展脫貧后評估工作,為全面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提供重要保障。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按照每人每年2300元(2010年不變價)的農村貧困標準計算,年末農村貧困人口3046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289萬人,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貧困發生率3.1%,比上年下降1.4個百分點。
“當前,我國仍有3000萬左右的貧困人口。在現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老年人、病人、殘疾人等特殊貧困群眾比例不小,越往后脫貧攻堅的難度也會越大。”郭軍代表說,根據中央部署,“十三五”期間,我國每年都將有千萬貧困人口脫貧。不過,這些貧困人口脫貧后能否走上自我發展致富道路、是否會出現返貧現象,都值得高度關注。
郭軍代表認為,為進一步強化對脫貧群眾的生產生活狀況的監測,并對扶貧工作成效予以跟蹤,有必要開展脫貧后評估。當前,我國具備開展脫貧后評估工作基礎和條件:一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將精準脫貧工作納入各級黨和政府的重要工作;二是向集中貧困地區派駐了大量駐村扶貧幫扶干部,這批干部在后評估工作中可以繼續發揮作用;三是我國已經建成了貧困人口數據庫,這些數據進一步完善后,可以為脫貧后評估工作的開展提供重要支撐;四是近年來,我國已經有數千萬人口脫貧,他們的生存、生產和發展狀況、存在的問題都將為開展后評估提供重要基礎。
“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建立開展扶貧工作后評估工作機制,用2年左右時間制定后評估工作方案,并在3至5年后選擇一批脫貧地區開展扶貧后評估試點,重點在總結經驗、發現問題,為完善扶貧政策提供依據。”郭軍代表說。
(責任編輯:秦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