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哈爾濱市將項目建設作為推動工業優化升級的抓手,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做好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這三篇大文章,加快構建產業發展的新格局
夜幕下的哈爾濱中央大街,活力四射。嘗一支百年馬迭爾冰棍,聽幾曲街頭西洋樂,游一游這充滿歐陸風情的城市,是許多外來游客的游玩“標配”。
活力,還蘊藏在哈爾濱經濟發展的肌理中。近年來,哈爾濱堅持把轉方式調結構作為振興發展的重中之重,化有利機遇為發展紅利,變優勢潛力為現實生產力,已連續10個季度穩定在6.5%—7.5%區間,發展預期持續向好。
轉方式
構建產業新格局
哈爾濱擁有黑龍江省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經濟總量約占全省四成,糧食產量超過全省四分之一,全市共有院士38名,資源、產業、科教、人才、基礎設施等支撐能力都比較強,是黑龍江當之無愧的龍頭。
2016年,哈爾濱生產總值、地方財政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同比分別增長了7.3%和7.5%,在東北四個副省級城市中處于領先行列。然而,哈爾濱干部群眾深刻認識到,與全國的情況相比,不進則退,慢進亦退,要實現趕超發展,發揮龍頭引領作用,必須下更多功夫,搶回發展優勢。
一個“搶”字,搶的是時間,見的是決心。發力的方向,既有國內總需求增長空間,又有哈爾濱鮮明供給優勢的領域。
哈爾濱將項目建設作為推動工業優化升級的抓手,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造升級“老字號”,鞏固壯大傳統優勢產業,深度開發“原字號”,推動產業鏈條向下游延伸,培育壯大“新字號”,對新材料、生物、現代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大扶持力度,搶占高端,擴大規模,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市場消費點和就業拉動點。
目前,哈爾濱市食品工業產值和旅游總收入分別達到1550億元和1039億元,在鞏固提升這兩大千億元產業的基礎上,哈爾濱還采取積極措施,加快推動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智能設備等朝陽產業邁上千億元臺階,培育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健康養老、現代物流等一批百億元產業集群,初步構建起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為經濟轉型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據統計,今年前三季度,哈爾濱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00.7億元,同比增長3%。服務業占GDP比重達到64.6%,比上年同期提高3.6個百分點,對GDP增長貢獻率達到78.8%。其中,旅游業取得突破性增長,全市實現旅游總收入965.5億元,同比增長13.4%。重點打造的生物醫藥產業總收入今年預計將達到600億元,同比增長22.4%。在通用航空產業方面,目前已獲批建設通用航空產業示范基地,并吸引愛飛客、天津鑫茂等企業參與項目建設,集聚效應初步顯現。
抓雙創
激活發展新動力
在哈爾濱的城市中軸線上,一個創新創業的高地正在徐徐隆起。
這條15.8公里長的大街上,聚集著18所高等學府、3個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和近40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從2016年起,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南崗區政府開始打造這條國內最長的創新創業大街,將“校所集聚帶”提升為“高新技術產業帶”。“我們的眼睛不僅要向外看,還要向內看,把自己的資源用好用足。”哈爾濱市南崗區區長宋博巖告訴記者,南崗區主動轉變意識,真金白銀地投入,真抓實干、真情服務大學大所,科技轉化“墻里開花墻外香”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扭轉。
“打科技牌、走創新路”。哈爾濱抓住科技成果轉化這一突出短板,搭建市校(所)科技合作、企業研發、科技企業孵化器、國際科技合作、技術轉移和科技投融資服務等六大平臺,確保成果產得出、轉得暢、接得住、留得下、長得大。
哈爾濱市科技局局長李志杰告訴記者,為推動科技轉化,哈爾濱著力破解“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難題。比如,為有效激發創業源頭,哈爾濱啟動“三權”制度改革,引導一批高層次人才走出實驗室創辦企業,推動一大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向企業產品轉化。又如,針對大批實驗室成果在轉化時遇到的“大學想做不能做,市場主體不愿做”的困境,充分發揮政府補位功能和在政策資金方面的引導作用,通過“事業單位+企業+基金”的新型組織架構,搭建起待遇留人、事業留人和科技成果轉化市場化運營的新體制新機制,探索出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途徑。
哈爾濱還組織成立了由政府大投資、少參股的新型產業機構“黑龍江省工業技術研究院”“哈工大機器人產業集團”和“哈工大焊接產業集團”等,為有效破解成果轉化體制機制障礙探索出了新路。其中,成立僅一年多的哈工大機器人集團,市值已接近百億元。
哈爾濱龍門科技企業孵化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鄒元新告訴記者,看中哈爾濱的雙創潛力,2015年他由律師轉行打造孵化器“龍門客棧”,已發展成為黑龍江省規模最大的民營科技孵化器。據了解,目前哈爾濱的科技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已有131家。“雖然哈爾濱的投融資還不夠活躍,但這里創新創業的氛圍和市場需求是比較好的。”鄒元新說。
金融對創新創業的意義,在東北尤其重要。為此,哈爾濱積極發揮財政科技資金的杠桿作用,帶動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科技創新活動。同時,全面實施“創新券”計劃,建立“企業先行投入、市場評價、政府補貼”的科技資金后補助投入新方式。
雙創的活力正在加速釋放。據統計,2012年至2016年,哈爾濱共集聚科技成果3928項,轉化落地2324項,高新技術企業從308家增加到492家,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今年前三季度,哈爾濱市新增科技型企業180戶,哈爾濱新區與哈工大還雙雙獲批國家第二批區域和高校“雙創”基地。
促改革
打造振興好環境
記者在哈爾濱道里區采訪時了解到,在原有的招商局基礎上,道里區又設立了5個專業招商分局,并成立了企業服務局。道里區委書記馮延平告訴記者,通過改善營商環境,將讓企業辦事的“快車道”更加暢通。
完善體制機制,全面深化改革,是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治本之策。以問題和需求為導向,哈爾濱進一步簡政放權,著力優化營商環境,從放活市場中找辦法、找臺階、找出路——率先在全國取消市級所有自設的行政審批事項;率先在全省推行“五證合一、一照一碼”;開展部門內設機構大處室改革。這些舉措使政府事權精簡52.5%,相關中介服務減少35%,市政府部門承擔行政審批職能的處室減少81%。
哈爾濱市行政服務中心從精簡要件、壓縮時限等關鍵環節入手,全力開展審批服務的流程再造。目前,已完成入駐中心46個窗口單位的465個事項流程再造,實現11個部門33個事項“不見面”辦理,10個部門49個事項“零跑路”,23個部門202個事項辦事“跑一次”。
政府做“減法”,市場做“加法”。今年前三季度,哈爾濱新增市場主體9.4萬戶,市場主體總量達到66.3萬戶。
好環境引來了好項目。在去年8月份建成的哈爾濱創新金融園,平安普惠總部、中信資本、嘉實資本等40家國內大中型金融企業落戶園區,并在服務中小微企業、助推實體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僅平安普惠項目,預計到2020年將實現稅收8億元左右。”哈爾濱創新金融產業園管理委員會主任馬瑞告訴記者。
2017年3月份,國辦印發了東北地區與東部地區部分省市對口合作工作方案,哈爾濱與深圳市結了“對子”,目前雙方已簽署對口合作框架協議,簽約項目52個,簽約金額達到274億元。
更重要的是,哈爾濱還將全面學習深圳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自主創新、產業發展、資源利用、環境建設、市場觀念、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成熟經驗和先進做法。據了解,哈爾濱派出了12名區縣及職能部門一把手前往深圳掛職,以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倪偉齡 熊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