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經濟活力之源,也是轉型升級之道。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這為我們進一步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向縱深發展指明了方向。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與產業升級融合發展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正成為激發實體經濟新動能的重要引擎。要充分認識到“雙創”對推動制造業提檔升級和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準確把握“雙創”發展的新趨勢新特征,發揮其對產業邁向中高端的促進作用,加快營造有利于技術創業創新的制度環境,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與產業升級融合發展。
準確把握“雙創”發展新階段新特征
當前,我國“雙創”發展正在向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生產領域創新創業為重點的階段不斷演進,“雙創”與產業升級融合發展趨勢明顯,呈現出一系列新趨勢、新特點。
一是“雙創”領域更加聚焦。“雙創”領域正從發展初期的電子商務、本地生活、社交、游戲、旅游等互聯網消費領域向信息、生物、技術研發等生產領域聚焦。2016年以來,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領域早期投資案例數、金額數持續較快增長,技術型創業更受青睞,共享經濟、信息經濟、生物經濟等新動能領域成為創業創新“新風口”。
二是技術要素深度融合。技術創新成為“雙創”核心牽引力,在推動創業繁榮發展的同時,還有效聚合資本、人才、數據等各類創新要素,促進生產經營方式變革,提高創新效率,有力支撐制造業提檔升級、創新發展。如以“大物移云智”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成為創新熱點,不斷嫁接傳統優勢產業,推動工業生產智能化升級,助力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催生教育、醫療、物流等社會化服務新模式。
三是成果轉化更為活躍。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積極推進,激勵成果轉化有了新辦法,更多科技創新成果走出“書齋”、走向市場。
四是與產業升級結合緊密。目前,“雙創”與“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等戰略融合程度加深,推動現代技術廣泛滲透實體經濟,促進個性化、定制化生產方式逐步推開,并有效打破傳統行業界限,實現產業融合發展,使產業鏈、產業組織和商業模式發生深刻變革,引領產業升級新方向。
五是“雙創”生態更加完善。創業政策更加完善、創新主體不斷涌現、創業要素加快聚合優化、創業環境顯著改善,適宜創業創新的生態系統加快完善。孵化器、眾創空間、雙創示范基地等平臺載體快速發展,具有“創業苗圃—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等綜合功能的新型創新創業平臺蓬勃發展,有效提供多元化創業服務,支撐“雙創”快速發展。
發揮“雙創”對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
推動“雙創”與產業升級融合發展,關鍵在于能否有效發揮“雙創”在推動產品質量提升、產業技術進步、產業結構優化和附加值提升等方面的作用,更好支撐產業邁向中高端。
一是推動產品質量升級。發揮“雙創”鼓勵創新、追求卓越的特征,發揚精工細作“工匠精神”,推動更多創新創業企業聚焦發展領域、專注創新環節、提升產品質量,從而助推產品質量升級,筑牢產業邁向中高端的微觀基礎。
二是推動產業技術進步。發揮“雙創”調動眾多創新資源、激發市場導向創新、拓展“互聯網+創新”新模式等方面的作用,使“雙創”在催生數量眾多的新生市場主體的同時,不斷提升推動技術進步、提高創新效率的作用,催生新技術的群體性突破。
三是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發揮“雙創”貼近消費者需求、引領產業升級的特點,支持新創企業依托傳統產業鏈派生出的智能化、個性化需求拓展發展空間,推動大數據、智能終端、生物醫藥等高技術產業和研發設計、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助推產業結構升級。
四是提升產業附加值。要深入推進“雙創”,推動產業化、市場化的創新,促進科技與經濟、創新成果與產業、創新項目與生產力等“無縫銜接”,實現產業競爭力和附加值提升。
營造有利于技術創業的制度環境
聚焦制約“雙創”發展的痛點和難點,加快營造有利于技術創業的制度環境,推動“雙創”與產業升級融合發展。
一是完善激勵創新的體制機制。強化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實施更加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和執法制度。完善創新導向的評價制度,推進高校和科研院所分類評價,可考慮把技術轉移和科研成果對經濟社會的影響納入評價指標,形成績效導向的評價體系。探索政府創業投資容錯機制,鼓勵政府投向回收期長的早中期生產、技術類創新領域。
二是加大對“雙創”升級發展所需的新要素扶持。拓展符合“雙創”升級發展與新動能發展特點的融資渠道,加大直接融資力度,更多依靠種子基金、天使資本、風投創投等提供多元融資支持。引導企業為主體建設一批創新創業中心和高水平科研基地,引導更多技術創新要素向“雙創”集聚。加快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拼搏精神的企業家、具有探索精神的創新型人才和從事先進制造的工程師與產業工人隊伍,形成與“雙創”和產業升級發展需求相匹配的人才梯隊。
三是構建更加完善的“雙創”生態。加大對有利于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新模式興起的“云網端”等信息基礎設施,基因庫、基因檢測中心等生物技術基礎設施,智能電網、充電網絡等綠色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一批適合產業創新的平臺載體,聚焦重點領域,打造一批貫通產學研用各環節、融合產業鏈資金鏈價值鏈、線上線下互動的新型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建立適應新興市場主體發展需要和產業變革要求的標準動態響應與調整機制,用高效的服務為創新創業贏得更多機遇。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盛朝迅 作者單位: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