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以來,“一國兩制”實踐取得舉世公認的成功。事實證明,“一國兩制”是解決歷史遺留的香港、澳門問題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澳門回歸后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必須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完善與基本法實施相關的制度和機制。
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港澳研究所研究員蔡赤萌:
既要融入國家發展也要勇擔責任
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港澳研究所研究員蔡赤萌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支持特別行政區政府和行政長官依法施政、積極作為,團結帶領香港、澳門各界人士齊心協力謀發展、促和諧,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序推進民主,維護社會穩定,履行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憲制責任。對此,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港澳研究所研究員蔡赤萌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重申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的同時,特別強調了特別行政區的責任擔當,提出“履責”既是中央在新時代對香港、澳門特區政府和行政長官的要求,同時也是中央與香港、澳門特區在中華民族新征程中共同的責任擔當。
蔡赤萌表示,國家主權原則和國家統一原則,是實行“一國兩制”方針、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前提和基礎。“一國兩制”理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大站在歷史新方位上,將“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列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條基本方略之一。基于20年實踐成就和經驗,黨的十九大報告指明了“一國兩制”的原則方向,提出了實踐要求:“必須把維護中央對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起來,確保‘一國兩制’方針不會變、不動搖,確保‘一國兩制’實踐不變形、不走樣”。
蔡赤萌還表示,積極有為、融入國家發展,是發揮好“一國兩制”優勢的著力點。進入新時代,堅持“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發揮自身所長,服務國家所需,成為香港參與、融入國家進步和民族復興的重大機遇。一方面,國家支持香港發展的方向定位更加明確。除繼續支持香港發展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支持香港創新科技及高增值產業發展外,在“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人民幣國際化以及泛珠三角合作等重大戰略中,都為香港參與國家發展戰略預留了位置、拓展了空間。另一方面,國家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以及全方位對外開放新體制機制,也需要更好地倚重香港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及與國際接軌的法制等軟實力優勢。處于“一國兩制”“國內境外”特殊地位的香港,也因此有著先行先試的特殊空間與戰略性功能。香港特區和各界人士需要抓住機遇,積極作為,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建設香港美好家園。
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毛艷華:
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示范引領作用
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毛艷華
“改革開放以來,香港、澳門與珠三角地區逐漸形成了優勢互補的產業分工合作模式,不僅自身成功地向服務型經濟轉型,而且也為內地的工業化和外向型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條件下,香港、澳門如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如何深化與內地發展的緊密聯系,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重大課題。”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毛艷華說。
毛艷華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明確了港澳與內地融合發展的具體方向。“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經濟最為發達和對外開放水平最高的區域,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釋放出灣區經濟的開放性、創新性和國際化的活力,能夠更好地發揮港、澳特區自由港的優勢,這對于深化港澳與內地的緊密聯系具有重要示范引領意義。”
毛艷華表示,2003年CEPA安排實施以來,標志著內地與港澳的合作發展進入了正式制度性安排階段。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就是要探索體制機制創新,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各類要素在灣區便捷流通,加快區域市場一體化,從而解決制約港澳優勢服務業進入內地市場和國際化高端要素進入內地的障礙,為深化港澳與內地的緊密合作發揮示范作用。
如何發揮粵港澳大灣區開放型經濟的引領作用?對此,毛艷華表示,香港和澳門都是自由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對標香港一流的營商環境,積極對接國際營商規則,在廣東自貿試驗區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能夠為我國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積累經驗。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能夠擔當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角色。發揮香港國際金融中心、離岸人民幣中心、國際化人才和專業服務等優勢,以及澳門作為中葡經貿合作平臺的優勢,深化粵港澳金融合作,建設廣東自貿試驗區離岸人民幣在岸服務中心,有利于打造“走出去”與“引進來”的國際資金通道,從而推動人民幣作為全球資源配置的重要工具,助推人民幣國際化。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世界經濟與貿易系主任馬莉莉:
推動香港與內地實現新的協同轉型
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世界經濟與貿易系主任馬莉莉
“‘一國兩制’是中國應對歷史遺留問題、實現和平統一的基本國策,香港回歸以來的實踐表明,‘一國兩制’為香港實現與內地的協同轉型繼而繁榮穩定,提供了堅實的制度基礎;面向未來,‘一國兩制’也必將為香港的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世界經濟與貿易系主任馬莉莉說。
馬莉莉表示,香港是高度開放的自由經濟體,在“一國兩制”框架下,香港與內地在“一國”基礎上連為一體,又因“兩制”并存而保持靈活,香港與國際市場的無縫對接得到了根本性保障。
馬莉莉表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中國在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興起形勢下,提出“經濟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五大發展理念”“一帶一路”等嶄新思路與理念。這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表明,內地在經濟實力攀升基礎上,將通過進一步開拓國內外市場以驅動內部轉型升級;這也意味著,內地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將由外部資本開發內地,轉向外部資本在內地深度開發與內地資本開發世界市場并舉。
隨著內地更趨開放、市場軟硬件基礎設施逐步完善,香港在中轉商品貿易和航運物流等方面的傳統優勢面臨挑戰。馬莉莉認為,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這使香港得以充分利用東西方文化交融、對接國際市場規則、商業網絡廣泛等內地城市無法比擬的獨特優勢,順應資本、商品雙向流出、入內地之需,繼續轉型發展為雙向服務功能的國際金融、貿易與航運中心。
黨的十九大報告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進粵港澳合作、大灣區建設等,這為香港與內地走向新的協同轉型指明了可行路徑。馬莉莉表示,首先,珠三角發展部分中心服務功能,有助于疏解香港的中心城市壓力,使其能夠集中優勢環節尋求發展;其次,灣區盡力拉平與香港之間的社會服務差距,使港人有意愿、有動力流動到大灣區,從而緩解香港在住房、社會服務等領域的社會矛盾;最后,促使大灣區范圍內要素、商品和服務的自由流動,提升區域整體產業鏈的競爭力,從而使香港切實享受到嵌入區域和全球價值鏈高端環節的可觀收益。
澳門理工學院社會經濟與公共政策研究所研究員呂開顏:
把澳門建設成“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熱土
澳門理工學院社會經濟與公共政策研究所研究員呂開顏
澳門理工學院社會經濟與公共政策研究所研究員呂開顏表示,澳門回歸祖國以來,融入國家發展大環境,在各方面取得很大發展和進步。在中央政府支持下,澳門特區堅持“一國兩制”“澳人治澳”,澳門經濟保持穩定增長,民生福祉大幅改善,人均經濟發展水平在亞洲居于前列。中央為了支持澳門的長遠可持續發展,不僅批給澳門85平方公里的習慣水域管理權,最近還簽訂了《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種種措施都顯示了‘一國兩制’在澳門的成功實踐。”呂開顏說。
呂開顏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論述同樣也適用于澳門特區的現狀。澳門當前經濟結構和就業結構失衡、勞動力不足所引發的種種問題可能成為影響澳門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住房和交通問題等成為阻礙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的難題;澳門民眾對優質的教育、滿意的收入、可靠的社會保障、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等也有更高的要求。
如何破解這些矛盾?呂開顏表示,必須把維護中央對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起來。澳門應該把握與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進步的機會,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契機,全面推進澳門與內地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澳門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從而鼓勵產業創新和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
呂開顏表示,香港、澳門的繁榮穩定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當前澳門的社會矛盾,澳門應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抓住歷史機遇,積極主動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借助祖國發展的強大勢頭,解決好澳門社會轉型和經濟發展中的各種問題,努力把澳門建設得更加繁榮、和諧和穩定,讓澳門成為“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熱土。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
讓港澳居民有實實在在“獲得感”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事實證明,“一國兩制”是解決歷史遺留的香港、澳門問題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澳門回歸后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對此,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向《經濟日報》記者表示,“兩個最佳”充分說明中央對“一國兩制”基本國策的態度,“一國兩制”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方略之一,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郭萬達表示,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港澳事務的論述中,特別強調了發展的重要性。“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特別強調要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郭萬達指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同樣也是香港面臨的突出問題。“傳統優勢如何保持,新增長點如何培育,年輕人的流動性如何提升,住房如何得到保障,收入差距如何縮小等問題,必須靠發展來解決。”郭萬達說。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香港、澳門發展同內地發展緊密相連,要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郭萬達認為,黨的十九大報告就港澳與內地合作發展的路徑、方法和政策措施做出了具體部署。
第一,明確了港澳發展與內地發展“緊密相連”,港澳與內地的合作“互利互惠”。內地與港澳的發展相互支持、相互推動,兩者共生、共榮、共享。內地發展好了,港澳就有了靠山和支撐;港澳發展好了,又會支持內地發展。同時,港澳背靠祖國、面向世界,有許多獨特的優勢,是國家“引進來”“走出去”的雙向服務平臺。
第二,明確了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與港澳的合作,加快港澳與內地融合發展。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是在國家大力推進區域一體化、協調發展的大背景下提出的。粵港澳大灣區正處于需要形成大都市區以及大都市圈的關鍵發展階段。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有利于為港澳提供新的發展空間,有利于豐富“一國兩制”的實踐。
第三,明確了制定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這些便利措施,關系港澳居民在內地的待遇,既包括購買高鐵票、繳納公積金、購買住房的資格等實際生活需求,也包括子女教育、醫療服務、社會保障、稅制稅率等生活福祉。有必要解決好港澳居民面臨的實際問題,讓港澳居民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涉港澳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環:
引領新時代“一國兩制”實踐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涉港澳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環
黨的十九大報告描繪了中國未來發展的藍圖,對實施“一國兩制”的港澳而言意義重大。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涉港澳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李環表示,報告涉及港澳并展開論述的內容共出現在3個部分,內容言簡意賅,句句扎實,可以用3個關鍵詞概括:管治、責任、融入。
李環表示,“管治”指的是中央對香港全面管治權及香港的高度自治權,二者需有機結合。唯有如此,才能確保“一國兩制”方針不會變、不動搖,“一國兩制”實踐不變形、不走樣。全面管治權是基本法中的應有之意,早在當年起草階段,就已經明確中央政府的權力是絕對的。全面管治權意味著香港、澳門自回歸之日起,重新納入中國的治理體系,跟隨整個中國的發展大方向,只是在具體的地方管治事宜上,由特區政府負責。特區政府的高度自治則建立在依法治港、依法治澳的基礎上,要求嚴格按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不斷完善與基本法實施相關的制度和機制。
李環表示,“責任”有3層意涵:一是特區政府的憲政責任。這意味著特區政府要對損害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行為說“不”,基本法中規定應通過本地立法解決的問題要盡快解決等。二是特區政府作為地方政府依法施政、積極作為的責任。三是強調港人、澳人在國家發展、民族復興中的歷史責任。
李環認為,“融入”強調港澳的發展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香港回歸20年,澳門回歸近18年來,與內地在基礎設施聯通、經濟金融互通、民情民心相通方面持續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了港澳與內地融合發展的具體方向,即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當今世界,區域合作是大勢所趨,港澳兩個特區需找準自己的優勢,利用好區域優勢,依托資源深厚的腹地,成就更大的發展。
(經濟日報記者 廉 丹 朱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