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勇。新華網 郝廣鵬攝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林火燦在記者會現場提問。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焱攝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0月21訊 今天下午15:00點,十九大新聞中心舉辦記者招待會,邀請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書記、主任何立峰,副主任張勇,副主任寧吉喆介紹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推進中國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張勇在回答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關于資本脫實向虛的問題時表示,要解決這個問題,需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在補齊發展短板、推進簡政放權、實施創新驅動、化解產能過剩、完善支持實體經濟服務體系等五方面著力。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在發布會上提問:最近幾年,以制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的發展面臨著一定的困難,大量的資金從實體部門抽離,進一步加劇了實體經濟的下行壓力。當前對資本的脫實向虛的現象怎么看,下一步有什么樣的舉措去解決這個問題?
張勇表示,這個問題確實是客觀存在的。這幾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同時在國內外市場相對疲軟,實體經濟盈利能力下降的背景下,社會資本出現了脫實向虛,企業也出現了棄實投虛的現象。這種現象確實對于我們的結構調整,對于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帶來了一定的不利的影響。本身來說,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哪里收益更高,就會流向哪里,現在虛擬經濟收益更好,就可能往這方面偏的多一些。但是總體上來說,雖然有脫實向虛的現象,但實體經濟發展還是持續穩定的。
張勇說,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高度重視這個問題,特別強調了要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 ,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要放在實體經濟上,把努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為下一步引導社會資本向實體經濟聚力、發力指明了方向。因為經濟能夠走到今天,基礎就是依靠實體經濟的發展。
張勇強調,這幾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按照中央的部署,始終把振興實體經濟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主要任務,這些年在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包括產業升級、制造業振興、穩定市場預期,總書記在報告中講到的蛟龍、大飛機等科技成果的問世,這些都是各部門、各地區在落實中央振興實體經濟、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所取得的成果。但是,要把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還要堅持問題導向,著力解決投資效益不高、供給質量不高等問題。
在談到下一步舉措時,張勇表示,要按照十九大的精神,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應該在幾個方面著力:
一是補齊發展短板,增加有效供給。補齊發展短板,既有硬件,又有軟件,硬件就是要加快推進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軟件就是加強認證、認可、標準等體系建設。
二是推進簡政放權,減輕企業負擔。今年國務院下了很大的氣力,減稅降費要達到1萬億,目的就是激發企業的活力,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讓企業在市場的大環境下更愿意在實體經濟上聚力、發力。
三是實施創新驅動,轉換發展動能。創新是第一動力,要培育良好的創新生態,提高創新要素對實體經濟的貢獻率。還有"雙創",應該說這幾年是如火如荼,現在每個地方都有創業園,一些大學生、很多進城務工返鄉人員創業,確實迸發著創新的活力。這方面,我們要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四是化解過剩產能,優化存量資源配置。這些年大規模的投資建設,確實解決了過去長期沒有解決的問題,包括道路問題、交通問題、生產能力不足的問題,但現在又帶來了新的問題,生產能力出現過剩了,比如煤炭、鋼鐵。在這方面,恐怕也要采取市場化、法制化手段化解過剩產能,使存量資源更加優化,提高配置效率。
最后,還要完善包括金融服務、政府服務等在內的支持實體經濟服務體系,使實體經濟發展更加方便、更有效率,也為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奠定更好基礎。
(責任編輯:符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