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交建的誕生和發展是中央企業改革創新的一部發展史。”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孫子宇說,正是這樣的持續改革創新,中國交建從一個基建巨人成長為全球領先的特大型基礎設施綜合服務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交建積極謀劃企業發展新藍圖,加快實施結構調整、創新驅動等一系列改革舉措。
2017年,中國交建位列世界500強第103位,連續11年榮膺ENR全球最大國際承包商中國企業第1名,在國資委經營業績考核“十二連A”。
創新打造“五商中交”
2005年,中國交建以強強聯合、新設合并方式組建,不到9個月時間即實現H股整體上市,成為特大型中央基建企業重組改制、整體上市的第一家。
經過十多年不斷發展創新,中國交建已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港口設計建設公司、世界最大的公路與橋梁設計建設公司、世界最大的疏浚公司、世界最大的集裝箱起重機制造公司;是中國最大的國際工程承包公司、中國最大的高速公路投資商,擁有中國最大的民用船隊。
2016年7月,國務院國資委正式宣布中國交建作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中國交建又迎來了繼續創新、尋求更高突破發展的歷史性機遇。
中國交建審時度勢提出了打造世界一流工程承包商、城市綜合投資開發運營商、特色房地產商、基礎設施綜合投資商、海洋重型裝備與港口機械制造及系統集成商的“五商中交”戰略,推動公司由工到商、工商融合發展。
中國交建以打造世界領先的交通基礎設施、城市綜合開發、裝備制造及海洋重工、疏浚及海洋環保、園區投資建設運營服務、產業金融服務六大產業集團為目標,制定了“一臺六柱”改革總框架,規劃了改革的發展藍圖。
藍圖已定,如何落實?中國交建認識到,打造企業核心競爭力,要在結構調整上下功夫,具體做好組織結構、產業結構和資產結構調整。
在組織結構調整上,積極打造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整體架構。加快投資公司總部平臺建設,將集團總部打造成戰略管控、產業培育、資本整合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總體定位。
推動六大產業集團所有制改革,對接資本市場,加快產融結合,使其成為競爭力明顯、充滿活力和發展動力的現代產業集團。
在產業結構調整上,努力優化國有資本布局。圍繞“一臺六柱”的產業布局,加快進行資源整合和產業價值鏈的延伸。鞏固交通基建領域優勢,培育養護、機場、鐵路等新興業務;發揮重大裝備設計制造、服務集成能力,整合海上風電等新能源裝備、城市智能裝備系統業務;布局城市公用基礎設施資源,向城市運營領域不斷延伸;發展海洋經濟,進軍島礁綜合開發,積極拓展綠色環保市場。
在資產結構調整上,不斷提升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通過PPP等多種投融資形式在碼頭航道、軌道交通、海底隧道、生態城市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可持續的經營性資產,工業園區、產業開發區、路港、城市綜合開發運營等經營性資產近2500億元,占總資產的25%左右。資產結構調整有效地支持了公司發展,提升了公司運營質量和效益。
深化內部改革提質增效
中國交建結合國資委“壓縮管理層級、減少法人戶數”等專項改革工作的部署,全面推進公司內部深化改革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
自2016年5月開展“壓減”工作以來,中國交建超額完成了第一階段壓減任務。壓減法人企業115戶,壓縮法人層級3級(由10級壓縮至7級)。壓減后將節約人工成本近5.2億元,節省管理費用約4.4億元。
為增效升級,中國交建制定了《工作總體方案》,對6戶企業按照“一企一策”“分類實施”方式進行專項治理。在確保完成國資委2017年要求處置完成50%的目標的基礎上,自加壓力,力爭2017年完成75%,2018年全部完成目標。
此外,中國交建還加快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等工作。目前,中國交建存在教育機構5家、醫療機構20家,相關改革措施待國家關于教育醫療機構改革的具體政策出臺后推進。廠辦大集體改革方面,中國交建內部尚存廠辦集體企業3家,正在分別制定改革方案,爭取2017年完成。
中國交建結合企業發展的現實需要,把黨組織建到項目工地,形成其獨特優勢和紅色競爭力。截至今年6月底,已對34家單位公司章程修訂送審稿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全面提升全球發展能力
2017年5月31日,中國交建完成了肯尼亞蒙內鐵路建設并承擔全部運營管理和維護任務,把中國的資金、技術、標準、裝備制造和管理經驗全產業鏈帶入非洲,開創了中國鐵路“走出去”新模式,推動中國交建由海外工程承包商向運營商、服務商轉變。
“從1958年援外工程建設算起,中國交建有近60年海外發展的歷史,經歷了早期對外援助、勞務輸出、參與低端工程承包、成套技術與設備輸出、全球化發展五個階段。”孫子宇說,面對當前國際化競爭的大趨勢,中國交建加快全球市場的謀篇布局,在全球范圍配置資源,推動營銷、管理、人才集聚的國際化。
目前,中國交建在全球109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210個駐外機構,在全球145個國家和地區開展實質性業務。在“一帶一路”沿線相關國家和地區建設了10320公里公路、152座橋梁、2080公里鐵路、10座機場、95個深水泊位,提供集裝箱橋吊754臺。(經濟日報記者 齊慧)
相關專題:砥礪奮進的5年:國企改革